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主要内容与方法 | 第14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 | 第17-21页 |
2.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3 新经济增长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4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0-21页 |
第3章 江西省经济增长现状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评 | 第21-31页 |
3.1 江西省GDP增长概括 | 第21-24页 |
3.2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4-27页 |
3.2.1 建系原则 | 第24页 |
3.2.2 选取指标 | 第24-25页 |
3.2.3 数据来源 | 第25-27页 |
3.3 熵权法 | 第27-31页 |
3.3.1 标准化处理 | 第27-28页 |
3.3.2 计算比重 | 第28页 |
3.3.3 计算信息熵 | 第28页 |
3.3.4 计算熵权 | 第28-29页 |
3.3.5 计算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| 第29-31页 |
第4章 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评方法 | 第31-38页 |
4.1 相关性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1.1 Pearson相关系数 | 第31-32页 |
4.1.2 相关系数的检验 | 第32页 |
4.2 偏相关分析 | 第32-33页 |
4.2.1 偏相关系数 | 第32-33页 |
4.2.2 偏相关系数的检验 | 第33页 |
4.3 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评分析模型 | 第33-38页 |
4.3.1 索洛模型介绍 | 第33-34页 |
4.3.2 贡献率模型的构造 | 第34-38页 |
第5章 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| 第38-58页 |
5.1 数据获取与处理 | 第38-40页 |
5.2 产出与各投入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0-42页 |
5.2.1 产出与资本投入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0-41页 |
5.2.2 产出与劳动投入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1页 |
5.2.3 产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1页 |
5.2.4 产出与科学技术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1-42页 |
5.3 产出与各投入的偏相关分析 | 第42-45页 |
5.3.1 偏相关分析的控制变量的选择 | 第42页 |
5.3.2 产出与资本投入的偏相关性分析 | 第42-43页 |
5.3.3 产出与劳动投入的偏相关性分析 | 第43-44页 |
5.3.4 产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偏相关性分析 | 第44页 |
5.3.5 产出与科学技术的偏相关性分析 | 第44-45页 |
5.4 测算各投入因素对于产出的贡献率 | 第45-53页 |
5.4.1 产出Y关于时间t的拟合回归 | 第45-47页 |
5.4.2 资本投入K关于时间t的拟合回归 | 第47-48页 |
5.4.3 劳动投入L关于时间t的拟合回归 | 第48-49页 |
5.4.4 生态文明建设E关于时间t的拟合回归 | 第49-51页 |
5.4.5 科学技术S关于时间t的拟合回归 | 第51-52页 |
5.4.6 贡献率计算 | 第52-53页 |
5.5 研究结论与建议 | 第53-58页 |
5.5.1 资本投入 | 第54-55页 |
5.5.2 劳动投入 | 第55页 |
5.5.3 生态文明建设 | 第55-56页 |
5.5.4 科学技术 | 第56-58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6.1 基本结论 | 第58页 |
6.2 创新之处 | 第58页 |
6.3 不足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