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1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研究目标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1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3.2 研究目标 | 第12页 |
1.3.3 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1.3.4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2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| 第14-20页 |
2.1 商事登记制度的概念 | 第14-17页 |
2.1.1 商事登记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2.1.2 商事登记的特征 | 第15-16页 |
2.1.3 商事登记的分类 | 第16页 |
2.1.4 商事登记的功能 | 第16-17页 |
2.2 商事登记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2.2.1 市场准入制度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2 新公共服务理论 | 第19-20页 |
3 日照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现状分析 | 第20-33页 |
3.1 日照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概况 | 第20-29页 |
3.1.1 日照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措施 | 第20-26页 |
3.1.2 日照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 | 第26-29页 |
3.1.3 日照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产生的影响 | 第29页 |
3.2 日照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1页 |
3.2.1 商事登记窗口建设不足的短板日益凸显 | 第30页 |
3.2.2 部分行政许可部门改革配套措施相对滞后 | 第30页 |
3.2.3 事中事后监管职责与实际监管能力不相匹配 | 第30-31页 |
3.2.4 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难点、堵点、痛点 | 第31页 |
3.3 日照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| 第31-33页 |
3.3.1 政府部门对配强窗口登记和监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 | 第31-32页 |
3.3.2 部分行政许可部门的思维不能适应改革的新常态 | 第32页 |
3.3.3 对市场主体的监管标准和问责机制脱离实际情况 | 第32页 |
3.3.4 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存在不足,部分“瓶颈”有待突破 | 第32-33页 |
4 国内外商事登记制度的经验和启示 | 第33-38页 |
4.1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的经验和启示 | 第33-35页 |
4.1.1 德国的商事登记制度 | 第33页 |
4.1.2 美国的商事登记制度 | 第33-34页 |
4.1.3 日本的商事登记制度 | 第34-35页 |
4.1.4 国外经验对日照市的启示 | 第35页 |
4.2 国内商事登记制度的经验和启示 | 第35-38页 |
4.2.1 香港的经验 | 第35-36页 |
4.2.2 深圳的经验 | 第36页 |
4.2.3 广州的经验 | 第36-37页 |
4.2.4 青岛的经验 | 第37-38页 |
4.2.5 国内经验对日照市的启示 | 第38页 |
5 深化日照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| 第38-43页 |
5.1 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,加快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 | 第38-39页 |
5.1.1 建立和完善网络身份认证功能 | 第38-39页 |
5.1.2 加强电子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| 第39页 |
5.1.3 设计开发移动智能终端及APP | 第39页 |
5.2 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,服务商事改革大局 | 第39-40页 |
5.2.1 继续深入推进“多证合一”改革 | 第40页 |
5.2.2 实施一窗受理、集成审批、全链条办理 | 第40页 |
5.3 优化监管资源配置,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| 第40-41页 |
5.3.1 编制部门权责清单,明晰部门监管职责 | 第41页 |
5.3.2 优化和整合市场监管执法力量,打造专业化监管队伍 | 第41页 |
5.4 健全信用信息公示机制,夯实诚信监管体系基础 | 第41-43页 |
5.4.1 完善“信用日照”平台的建设和管理 | 第41-42页 |
5.4.2 构建市场主体自治和行业协会自律共治格局 | 第42页 |
5.4.3 完善失信公示制度,突出信用制约效应 | 第42-43页 |
6 结束语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附录1 | 第47-53页 |
附录2 | 第53-54页 |
附录3 | 第54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