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6-42页 |
1.1 油乳佐剂 | 第18-23页 |
1.1.1 临床用油乳佐剂 | 第19页 |
1.1.2 作用机制 | 第19-21页 |
1.1.3 新型油乳佐剂 | 第21-23页 |
1.2 颗粒化佐剂的仿生构建策略 | 第23-35页 |
1.2.1 尺寸优化 | 第24-26页 |
1.2.2 形状优化 | 第26-28页 |
1.2.3 电荷优化 | 第28-30页 |
1.2.4 成分优化 | 第30-35页 |
1.3 乳液颗粒化策略构建疫苗“底盘” | 第35-37页 |
1.4 立题依据和目标 | 第37-42页 |
1.4.1 论文立题依据 | 第37-40页 |
1.4.2 论文研究目标 | 第40-42页 |
2 硬乳液颗粒的构建与体外评价 | 第42-64页 |
2.1 引言 | 第42-44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44-51页 |
2.2.1 实验材料及药品 | 第44-45页 |
2.2.2 实验仪器 | 第45-46页 |
2.2.3 硬乳液颗粒与对照组的制备 | 第46-47页 |
2.2.4 硬乳液颗粒与对照组的表征 | 第47-48页 |
2.2.5 RA与抗原释放性能考察 | 第48页 |
2.2.6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提取 | 第48-49页 |
2.2.7 细胞毒性与内毒素考察 | 第49页 |
2.2.8 BMDCs细胞的体外表征实验 | 第49-50页 |
2.2.9 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50-51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1-62页 |
2.3.1 硬乳液颗粒的制备条件优化 | 第51-55页 |
2.3.2 硬乳液颗粒的表征 | 第55-57页 |
2.3.3 RA的装载率优化 | 第57-58页 |
2.3.4 RA体外仿生释放行为表征 | 第58-59页 |
2.3.5 硬乳液颗粒的胞内转运过程 | 第59-6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3 硬乳液颗粒作为“免疫车票”的体内效果评价 | 第64-84页 |
3.1 引言 | 第64-65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65-71页 |
3.2.1 实验材料及药品 | 第65-66页 |
3.2.2 实验仪器 | 第66-67页 |
3.2.3 注射部位对DCs的募集与活化的表征 | 第67页 |
3.2.4 BMDCs在Transwell小室中的侵袭实验 | 第67-68页 |
3.2.5 硬乳液颗粒的生化安全指标评价 | 第68页 |
3.2.6 OVA以及EV71重组疫苗的系统性免疫效果评价 | 第68-70页 |
3.2.7 肠粘膜免疫响应评价 | 第70-71页 |
3.2.8 动物实验伦理说明 | 第71页 |
3.2.9 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71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1-82页 |
3.3.1 Immunoticket在注射部位局部效果评价 | 第71-73页 |
3.3.2 募集DCs的肠粘膜归巢效应 | 第73-74页 |
3.3.3 硬乳液颗粒系统性免疫活化表征 | 第74-77页 |
3.3.4 肠粘膜免疫应答表征 | 第77-78页 |
3.3.5 RA剂型的横向对比 | 第78-80页 |
3.3.7 EV71疫苗中的佐剂效果评价 | 第80-8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4 Pickering乳液佐剂的构建与表征 | 第84-106页 |
4.1 引言 | 第84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84-90页 |
4.2.1 实验材料及药品 | 第84-85页 |
4.2.2 实验仪器 | 第85-86页 |
4.2.3 Pickering与对照组别的制备 | 第86-87页 |
4.2.4 PPAS的结构表征 | 第87-88页 |
4.2.5 PPAS的柔性检测 | 第88页 |
4.2.6 PPAS的抗原流动性检测 | 第88页 |
4.2.7 PPAS抗原负载与表征 | 第88-89页 |
4.2.8 PPAS储存稳定性表征 | 第89-90页 |
4.2.9 PPAS的冻融稳定性表征 | 第90页 |
4.2.10 细胞毒性与内毒素考察 | 第90页 |
4.2.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90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0-104页 |
4.3.1 PPAS的制备条件优化 | 第90-96页 |
4.3.2 PPAS抗原负载能力表征结果 | 第96-97页 |
4.3.3 PPAS室温稳定性表征结果 | 第97-99页 |
4.3.4 PPAS的冻融稳定性表征结果 | 第99-101页 |
4.3.5 PPAS模拟病原体的柔性 | 第101-103页 |
4.3.6 PPAS模拟病原体表面抗原流动性 | 第103-10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04-106页 |
5 Pickering乳液免疫激活机制的探索 | 第106-124页 |
5.1 引言 | 第106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106-112页 |
5.2.1 实验材料及药品 | 第106-108页 |
5.2.2 实验仪器 | 第108页 |
5.2.3 PPAS内毒素检测与安全性评价 | 第108-109页 |
5.2.4 PPAS的内吞过程及胞内共定位表征 | 第109-110页 |
5.2.5 PPAS局部免疫响应表征 | 第110页 |
5.2.6 PPAS淋巴结激活表征 | 第110-111页 |
5.2.7 动物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设置与免疫剂量 | 第111页 |
5.2.8 动物实验伦理说明 | 第111-112页 |
5.2.9 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112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12-123页 |
5.3.1 PPAS的安全性评价 | 第112-113页 |
5.3.2 PPAS促进抗原内吞 | 第113-114页 |
5.3.3 PPAS影响抗原的胞内分布 | 第114-117页 |
5.3.4 PPAS引发注射部位局部免疫响应 | 第117-119页 |
5.3.5 PPAS促进引流淋巴结活化 | 第119-121页 |
5.3.6 商品化佐剂对比 | 第121-12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23-124页 |
6 Pickering乳液的预防性及治疗性免疫效果评价 | 第124-136页 |
6.1 引言 | 第124-125页 |
6.2 实验方法 | 第125-129页 |
6.2.1 实验材料及药品 | 第125-126页 |
6.2.2 实验仪器 | 第126页 |
6.2.3 PPAS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响应指标性评价 | 第126-127页 |
6.2.4 PPAS预防性疫苗效果评价 | 第127-128页 |
6.2.5 PPAS治疗性疫苗效果评价 | 第128页 |
6.2.6 动物实验伦理说明 | 第128页 |
6.2.7 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128-129页 |
6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29-135页 |
6.3.1 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响应评价 | 第129-130页 |
6.3.2 肿瘤预防与治疗效果评价 | 第130-131页 |
6.3.3 H1N1流感病毒攻毒模型的构建与表征 | 第131-132页 |
6.3.4 黑色素瘤免疫治疗效果评价 | 第132-133页 |
6.3.5 与商品化佐剂对比免疫激活效果 | 第133-135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35-136页 |
7 结论和展望 | 第136-142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136-138页 |
7.2 创新点总结 | 第138-139页 |
7.3 后期工作建议 | 第139-1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2-154页 |
附录 主要符号表 | 第154-156页 |
致谢 | 第156-158页 |
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| 第158-1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