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1 绪论 | 第15-2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21页 |
1.1.1 蒙脱石的结构与性能 | 第15-16页 |
1.1.2 二氧化钛的结构与性能 | 第16-18页 |
1.1.3 电气石的结构与性能 | 第18-2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| 第21-24页 |
1.3 本课题的主要来源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4-27页 |
1.3.1 本课题的主要来源 | 第24页 |
1.3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26-27页 |
技术路线图 | 第26-27页 |
2 蒙脱石微囊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 | 第27-37页 |
2.1 前言 | 第27页 |
2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7-29页 |
2.2.1 制备原料及试剂 | 第27-28页 |
2.2.2 蒙脱石微囊的制备 | 第28页 |
2.2.3 蒙脱石微囊对有机染料的吸附研究 | 第28页 |
2.2.4 表征测试所用仪器设备 | 第28-29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9-36页 |
2.3.1 微观形貌分析 | 第29-31页 |
2.3.2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3.3 蒙脱石微囊浓度变量 | 第32-33页 |
2.3.4 溶液pH变量 | 第33-35页 |
2.3.5 吸附选择性 | 第35-3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3 改性蒙脱石复合相变储热微囊的制备与热响应性能表征 | 第37-47页 |
3.1 前言 | 第37-39页 |
3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0页 |
3.2.1 制备原料及试剂 | 第39页 |
3.2.2 石蜡@改性蒙脱石复合相变储热微囊的制备 | 第39页 |
3.2.3 表征测试所用仪器设备 | 第39-40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0-46页 |
3.3.1 微观形貌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3.2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3.3 差示热性能分析 | 第43-45页 |
3.3.4 热重性能分析 | 第45-4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4 纳米P25@改性蒙脱石复合微囊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| 第47-67页 |
4.1 前言 | 第47-49页 |
4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9-50页 |
4.2.1 制备原料及试剂 | 第49页 |
4.2.2 多巴胺改性P25型纳米二氧化钛 | 第49页 |
4.2.3 P25@改性蒙脱石复合微囊的制备 | 第49页 |
4.2.4 P25@改性蒙脱石复合微囊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 | 第49-50页 |
4.2.5 表征测试所用仪器设备 | 第50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0-65页 |
4.3.1 微观形貌分析 | 第50-53页 |
4.3.2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3.3 紫外吸光度表征 | 第54-56页 |
4.3.4 光致发光光谱表征 | 第56-57页 |
4.3.5 二氧化钛浓度变量 | 第57-60页 |
4.3.6 溶液pH变量 | 第60-63页 |
4.3.7 催化降解染料的选择性 | 第63-64页 |
4.3.8 荧光形貌分析 | 第64-6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5 ADH@二氧化钛微囊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 | 第67-91页 |
5.1 前言 | 第67-68页 |
5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68-70页 |
5.2.1 制备原料与试剂 | 第68页 |
5.2.2 封装乙醇脱氢酶的ADH@二氧化钛微囊的制备 | 第68-69页 |
5.2.3 ADH@二氧化钛微囊催化TMB显色反应 | 第69页 |
5.2.4 ADH@二氧化钛微囊催化生物循环反应 | 第69页 |
5.2.5 表征测试所用仪器设备 | 第69-70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0-90页 |
5.3.1 微观形貌分析 | 第70-73页 |
5.3.2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3.3 紫外吸光度表征 | 第74-76页 |
5.3.4 光致发光光谱表征 | 第76-77页 |
5.3.5 ADH@二氧化钛微囊催化TMB显色反应 | 第77-81页 |
5.3.6 ADH@二氧化钛微囊催化NAD~+与NADH之间循环反应 | 第81-89页 |
5.3.7 荧光形貌分析 | 第89-9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0-91页 |
6 ADH@电气石微囊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 | 第91-112页 |
6.1 前言 | 第91-92页 |
6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92-95页 |
6.2.1 制备原料与试剂 | 第92-93页 |
6.2.2 电气石亲油性改性 | 第93页 |
6.2.3 电气石微囊和ADH@电气石微囊的制备 | 第93页 |
6.2.4 ADH@电气石微囊催化TMB显色反应 | 第93页 |
6.2.5 ADH@电气石微囊催化NAD~+与NADH生物循环反应 | 第93-94页 |
6.2.6 表征测试所用仪器设备 | 第94-95页 |
6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5-110页 |
6.3.1 微观形貌分析 | 第95-97页 |
6.3.2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97-98页 |
6.3.3 ADH@电气石微囊催化TMB显色反应 | 第98-102页 |
6.3.4 ADH@电气石微囊催化NAD~+与NADH之间循环反应 | 第102-110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结论 | 第112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27页 |
致谢 | 第127-128页 |
附录 | 第128-13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137-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