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英文缩略词 | 第11-13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3-38页 |
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的研究进展 | 第13-30页 |
1 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的一般认识 | 第13页 |
2 乙肝病毒慢性携带的核心发病机制——免疫耐受 | 第13-21页 |
2.1 T淋巴细胞在清除乙肝病毒过程中的作用 | 第15-17页 |
2.1.1 CD8+T淋巴细胞分化的CTL | 第16页 |
2.1.2 CD4+T淋巴细胞分化的Th细胞 | 第16-17页 |
2.1.3 调节性T细胞 | 第17页 |
2.2 自然杀伤细胞 | 第17页 |
2.3 树突状细胞 | 第17-18页 |
2.4 白细胞分化抗原 | 第18-19页 |
2.4.1 CD80、CD86分子 | 第18-19页 |
2.4.2 CD28分子 | 第19页 |
2.4.3 CD2、CD58分子 | 第19页 |
2.5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| 第19-20页 |
2.6 其他免疫功能异常 | 第20-21页 |
3 乙肝病毒感染治疗现状 | 第21-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-30页 |
综述二 中医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的研究进展 | 第30-38页 |
1 中医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| 第30-32页 |
1.1 正气不足 | 第30-31页 |
1.2 疫毒内伏 | 第31页 |
1.3 瘀血、痰浊、湿热等病理产物 | 第31-32页 |
2 辨证分型 | 第32-33页 |
3 治疗进展 | 第33-35页 |
3.1 中药药理学研究 | 第33-34页 |
3.1.1 单味药药理学研究 | 第33页 |
3.1.2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 | 第33-34页 |
3.2 临床治疗经验 | 第34-35页 |
4 小结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8页 |
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| 第38-60页 |
前言 | 第38-39页 |
技术路线 | 第39-40页 |
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5页 |
1 实验动物 | 第40页 |
2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40-41页 |
3 分组及给药 | 第41页 |
4 取材 | 第41页 |
5 指标检测 | 第41-45页 |
6 统计学处理 | 第45页 |
结果 | 第45-52页 |
1 一般情况 | 第45页 |
2 转氨酶水平 | 第45-46页 |
3 HBsAg、HBeAg表达情况 | 第46-47页 |
4 IFN-γ表达情况 | 第47-48页 |
5 TNF-α表达情况 | 第48-50页 |
6 IL-10表达情况 | 第50-51页 |
7 肝组织病理学改变: | 第51-52页 |
讨论 | 第52-59页 |
1 扶正祛毒方组成及其药理作用 | 第52-55页 |
2 扶正祛毒方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小鼠一般情况影响 | 第55页 |
3 扶正祛毒方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小鼠转氨酶的影响 | 第55页 |
4 扶正祛毒方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小鼠HBsAg、HBeAg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5 扶正祛毒方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小鼠肝组织IFN-γ、TNF-α以及IL-10表达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5.1 细胞因子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过程中的作用 | 第56-57页 |
5.1.1 IFN-γ、TNF-α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 | 第56-57页 |
5.1.2 IL-10对Th1类细胞因子及细胞免疫的抑制作用 | 第57页 |
5.2 结果 | 第57-58页 |
6 扶正祛毒方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小鼠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6.1 肝纤维化——肝损伤的自我修复过程 | 第58-59页 |
6.2 结果 | 第59页 |
结论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个人简介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