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0-25页 |
1.1 光动力疗法概述 | 第10-17页 |
1.1.1 PDT治疗肿瘤的发展历程 | 第10-11页 |
1.1.2 PDT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 | 第11-12页 |
1.1.3 PDT的基本要素 | 第12-16页 |
1.1.4 PDT的给药策略 | 第16-17页 |
1.2 纳米给药系统概述 | 第17-21页 |
1.2.1 纳米给药系统在PDT中的应用 | 第18-20页 |
1.2.2 靶向纳米给药系统 | 第20-21页 |
1.3 课题立项依据 | 第21-25页 |
第2章 包载mTHPC的VES-g-CSO/TPGS-RGD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| 第25-37页 |
2.1 引言 | 第25-27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7-30页 |
2.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27页 |
2.2.2 空白纳米粒的制备 | 第27页 |
2.2.3 载mTHPC纳米粒的制备 | 第27页 |
2.2.4 包封率及载药率的测定 | 第27-28页 |
2.2.5 载mTHPC纳米粒的形态学表征 | 第28页 |
2.2.6 载mTHPC纳米粒的体外累积释放 | 第28页 |
2.2.7 载mTHPC纳米粒的单线态氧产率测定 | 第28-30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0-36页 |
2.3.1 载mTHPC纳米粒的理化性质表征 | 第30页 |
2.3.2 载mTHPC纳米粒的形态 | 第30-31页 |
2.3.3 载mTHPC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性 | 第31-32页 |
2.3.4 载mTHPC纳米粒的单线态氧产率 | 第32-36页 |
2.4 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3章 包载mTHPC的VES-g-CSO/TPGS-RGD纳米粒体外抗肿瘤研究 | 第37-52页 |
3.1 引言 | 第37-38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38-42页 |
3.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38页 |
3.2.2 U87MG细胞的培养 | 第38页 |
3.2.3 载mTHPC纳米粒在U87MG细胞内单线态氧的产生 | 第38页 |
3.2.4 U87MG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与细胞器定位 | 第38-39页 |
3.2.5 载mTHPC纳米粒对U87MG细胞的毒性测定 | 第39页 |
3.2.6 载mTHPC纳米粒对U87MG细胞凋亡实验 | 第39-40页 |
3.2.7 U87MG肿瘤球的渗透与抑制实验 | 第40-42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2-51页 |
3.3.1 U87MG细胞内的单线态氧产率 | 第42-43页 |
3.3.2 U87MG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与细胞器定位 | 第43-44页 |
3.3.3 载mTHPC纳米粒对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 | 第44-47页 |
3.3.4 细胞凋亡检测实验结果 | 第47-48页 |
3.3.5 肿瘤球的渗透与抑制实验结果 | 第48-51页 |
3.4 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4章 包载mTHPC的VES-g-CSO/TPGS-RGD纳米粒体内抗肿瘤研究 | 第52-60页 |
4.1 引言 | 第52-53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53-55页 |
4.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53页 |
4.2.2 皮下荷U87MG瘤裸鼠模型的建立方法 | 第53页 |
4.2.3 活体成像示踪纳米粒在皮下荷瘤裸鼠体内分布实验 | 第53页 |
4.2.4 抗脑胶质瘤初步药效学实验 | 第53-54页 |
4.2.5 体内安全性评价实验 | 第54-55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5-59页 |
4.3.1 活体成像活示踪纳米粒在皮下荷瘤裸鼠体内分布情况 | 第55-56页 |
4.3.2 抗脑胶质瘤初步药效学评价 | 第56-58页 |
4.3.3 体内安全性评价 | 第58-59页 |
4.4 小结 | 第59-60页 |
全文总结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附录1 | 第68-69页 |
附录2 | 第69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