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时代乡村民宿的公共性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| 第14-16页 |
1.3.1 论文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1.3.2 论文不足之处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界定及文献综述 | 第16-26页 |
2.1 相关理论界定 | 第16-22页 |
2.1.1 乡村公共空间理论 | 第16-19页 |
2.1.2 公共性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1.3 公共福利理论和共享经济理论 | 第20-22页 |
2.2 文献综述 | 第22-26页 |
2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2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乡村民宿公共性的表现 | 第26-36页 |
3.1 乡村民宿与经济繁荣 | 第27-30页 |
3.1.1 刺激乡村经济增长 | 第28页 |
3.1.2 解决旅游产业弊端 | 第28-29页 |
3.1.3 乡镇房产去库存 | 第29-30页 |
3.2 乡村民宿与社会公共生活 | 第30-32页 |
3.2.1 乡村民宿提供参与公共经济舞台 | 第31页 |
3.2.2 乡村民宿提供参与社会事务机会 | 第31-32页 |
3.2.3 乡村民宿保障乡村居民财产 | 第32页 |
3.3 乡村民宿与社会福利 | 第32-36页 |
3.3.1 乡村民宿发展调节社会矛盾 | 第32-33页 |
3.3.2 乡村民宿发展造福社会成员 | 第33-34页 |
3.3.3 乡村民宿发展辐射相关行业 | 第34-36页 |
第4章 基于案例分析的乡村民宿公共性营造研究 | 第36-51页 |
4.1 经济效应 | 第36-40页 |
4.4.1 吸引外部资金流入 | 第36-37页 |
4.1.2 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| 第37-39页 |
4.1.3 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| 第39-40页 |
4.2 社会效应 | 第40-45页 |
4.2.1 提升建筑及周边环境质量 | 第40-42页 |
4.2.2 满足游客体验需求 | 第42-44页 |
4.2.3 有效改善就业结构 | 第44-45页 |
4.3 文化效应 | 第45-51页 |
4.3.1 保护传统村落与建筑形态 | 第45-46页 |
4.3.2 实现城乡文化交流与互动 | 第46-47页 |
4.3.3 非物质遗产的空间载体 | 第47-51页 |
第5章 提升乡村民宿公共性的策略建议 | 第51-53页 |
5.1 展示和承载本地文化 | 第51页 |
5.2 提升和保护乡村整体风貌 | 第51-52页 |
5.3 交流和共享信息资源 | 第52-53页 |
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附录 | 第58-67页 |
学术成果统计—作品、论文及专著发表 | 第67页 |
学术成果统计—展览及获奖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