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| 第12-13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3-37页 |
综述一 祛风活血通络法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| 第13-24页 |
1. 冠心病中医相关病证名称的概念考辨 | 第13页 |
2. 古代医家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13-15页 |
2.1 病因认识 | 第14-15页 |
2.2 病机溯源 | 第15页 |
3. 现代医家对冠心病病机的认识 | 第15-16页 |
4. 祛风活血通络法治疗冠心病的理论提出 | 第16-18页 |
4.1 从风论治冠心病 | 第16-17页 |
4.2 从血论治冠心病 | 第17页 |
4.3 冠心病络病理论 | 第17-18页 |
5. 祛风活血通络法治疗冠心病的深入研究 | 第18-20页 |
6. 络风内动与络衡方 | 第20-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-24页 |
综述二 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免疫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| 第24-37页 |
1. DCs的命名及生物学特性 | 第24-25页 |
2. DCs与动脉管壁 | 第25-26页 |
3. DCs与AS | 第26-33页 |
3.1 DCs与AS危险因素的关系 | 第26-28页 |
3.2 DCs与CHD | 第28-30页 |
3.3 DCs与AS的防治 | 第30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37页 |
前言 | 第37-38页 |
第二部分: 实验研究 | 第38-61页 |
实验一 络衡方含药血清的制备 | 第38-41页 |
1. 材料 | 第38-39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38页 |
1.2 实验仪器 | 第38页 |
1.3 实验药品 | 第38-39页 |
2. 方法 | 第39页 |
2.1 分组喂养及灌胃 | 第39页 |
2.2 含药血清的配制 | 第39页 |
3. 结果 | 第39-40页 |
4. 讨论 | 第40-41页 |
实验二 人树突状细胞的分选及培养 | 第41-48页 |
1. 对象 | 第41-42页 |
1.1 研究对象 | 第41页 |
1.2 标本获取 | 第41-42页 |
2. 材料 | 第42-43页 |
2.1 主要试剂及耗材 | 第42页 |
2.2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42-43页 |
3. 方法 | 第43-44页 |
3.1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(PBMC)的分离 | 第43页 |
3.2 免疫磁珠法分选并纯化DCs | 第43-44页 |
4. 结果 | 第44-47页 |
5. 讨论 | 第47-48页 |
实验三 络衡方对DCs特征性分子标志物的影响 | 第48-61页 |
1. 材料 | 第48-49页 |
1.1 主要试剂及耗材 | 第48-49页 |
1.2 主要仪器 | 第49页 |
2. 方法 | 第49-52页 |
2.1 实验分组 | 第49页 |
2.2 细胞培养 | 第49-50页 |
2.3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| 第50页 |
2.4 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 | 第50页 |
2.5 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性 | 第50-51页 |
2.6 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络衡方对DC活力的影响 | 第51页 |
2.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络衡方干预后的DCs表面CD分子的表达情况 | 第51-52页 |
2.8 统计学处理 | 第52页 |
3. 结果 | 第52-59页 |
3.1 ox-LDL介导的人DCs形态学的观察 | 第52-54页 |
3.2 台盼蓝细胞活性检查 | 第54-55页 |
3.3 MTI“浓度-活力”检测 | 第55-56页 |
3.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| 第56-59页 |
4. 讨论 | 第59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