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铜器文物孔洞虚拟修补方法研究及三维效果展示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1. 绪论 | 第10-18页 |
| 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| 1.2.1 孔洞边界提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1.2.2 孔洞初修补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1.2.3 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1.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1.4 章节安排 | 第16-18页 |
| 2. 青铜器点云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| 第18-26页 |
| 2.1 概述 | 第18页 |
| 2.2 青铜器孔洞数据采集 | 第18-19页 |
| 2.3 青铜器点云数据预处理 | 第19-22页 |
| 2.3.1 去噪 | 第19-20页 |
| 2.3.2 三角网格化 | 第20-22页 |
| 2.4 孔洞边界提取方法 | 第22-24页 |
| 2.4.1 闭合孔洞边界提取 | 第22-23页 |
| 2.4.2 张开孔洞边界提取 | 第23-24页 |
| 2.5 本章小节 | 第24-26页 |
| 3. 青铜器闭合孔洞虚拟修补方法 | 第26-36页 |
| 3.1 概述 | 第26页 |
| 3.2 闭合孔洞虚拟修补总体思路 | 第26-27页 |
| 3.3 回溯双向波前法建立新增点集 | 第27-29页 |
| 3.3.1 回溯孔洞边界 | 第27-28页 |
| 3.3.2 基于双向波前法建立新增点集 | 第28-29页 |
| 3.3.3 微调新增点集 | 第29页 |
| 3.4 实验结果及评价 | 第29-34页 |
| 3.4.1 定性评价 | 第29-32页 |
| 3.4.2 定量评价 | 第32-34页 |
| 3.5 本章小节 | 第34-36页 |
| 4. 青铜器张开孔洞虚拟修补方法 | 第36-46页 |
| 4.1 概述 | 第36-37页 |
| 4.2 张开孔洞虚拟修补总体思路 | 第37页 |
| 4.3 曲线收缩流新增点集 | 第37-40页 |
| 4.3.1 封闭张开孔洞 | 第37-38页 |
| 4.3.2 改进曲线收缩流新增点集 | 第38-40页 |
| 4.3.3 曲面光顺 | 第40页 |
| 4.4 实验效果分析 | 第40-44页 |
| 4.4.1 主观评价 | 第42-43页 |
| 4.4.2 客观评价 | 第43-44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| 5. 青铜器三维效果展示 | 第46-56页 |
| 5.1 概述 | 第46页 |
| 5.2 需求分析 | 第46页 |
| 5.3 系统概要设计 | 第46-47页 |
| 5.4 系统详细设计 | 第47-50页 |
| 5.4.1 模型显示 | 第47-48页 |
| 5.4.2 模型放大缩小 | 第48页 |
| 5.4.3 模型旋转 | 第48-49页 |
| 5.4.4 模型平移 | 第49-50页 |
| 5.5 界面设计及实验展示 | 第50-55页 |
| 5.5.1 界面设计 | 第50页 |
| 5.5.2 实验展示 | 第50-55页 |
| 5.6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6. 总结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| 6.1 本文工作及创新点 | 第56-57页 |
| 6.2 下一步研究计划 | 第57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| 第64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