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4-24页 |
1.1 研究的缘起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范围的界定 | 第15-17页 |
1.2.1 滨江高架桥 | 第15-16页 |
1.2.2 高架桥下部空间 | 第16页 |
1.2.3 重庆主城核心区 | 第16-17页 |
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17-21页 |
1.3.1 国外理论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3.2 国内理论研究 | 第18-21页 |
1.4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4.1 研究的目的 | 第21页 |
1.4.2 研究的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5 研究方法、内容、框架 | 第22-24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22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5.3 研究框架 | 第23-24页 |
2 重庆主城核心区滨江高架桥现状及发展 | 第24-44页 |
2.1 重庆主城区滨江路建设概况 | 第24-27页 |
2.2 重庆主城核心区典型滨江路段现状调研 | 第27-38页 |
2.2.1 调查范围 | 第27页 |
2.2.2 防洪标准 | 第27-28页 |
2.2.3 周边土地利用功能 | 第28-30页 |
2.2.4 道路断面形式 | 第30-36页 |
2.2.5 高架道路分布状况 | 第36-38页 |
2.3 重庆主城核心区滨江高架桥对城市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2.3.1 积极方面 | 第38-39页 |
2.3.2 消极方面 | 第39-40页 |
2.4 重庆主城核心区滨江高架桥未来的发展趋势 | 第40-4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3 重庆主城核心区滨江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的影响因素 | 第44-54页 |
3.1 相关的法规政策 | 第44页 |
3.2 上位规划 | 第44-45页 |
3.3 空间权属 | 第45页 |
3.4 地理环境 | 第45-47页 |
3.5 周边城市环境 | 第47-48页 |
3.6 高架桥下部空间形态 | 第48-52页 |
3.7 景观视线 | 第52页 |
3.8 城市文脉 | 第52页 |
3.9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4 重庆主城核心区典型滨江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| 第54-96页 |
4.1 调研对象的确定和调研体系的建构 | 第54-56页 |
4.1.1 调研对象的确定 | 第54-55页 |
4.1.2 调研体系的建构 | 第55-56页 |
4.2 社会功能层面的现状调查 | 第56-71页 |
4.2.1 空间利用的功能类型 | 第56-63页 |
4.2.2 空间利用功能与周边城市功能的关系 | 第63-66页 |
4.2.3 空间利用的可达性 | 第66-71页 |
4.3 空间形式层面的现状调查 | 第71-78页 |
4.3.1 空间利用方式 | 第71-74页 |
4.3.2 空间利用的接地形式 | 第74-76页 |
4.3.3 空间利用的亲水性 | 第76-77页 |
4.3.4 空间利用项目被江水淹没情况 | 第77-78页 |
4.4 视觉景观层面的现状调查 | 第78-87页 |
4.4.1 远景——江对岸的景观观赏效果 | 第79-80页 |
4.4.2 中景——江面上景观观赏效果 | 第80-82页 |
4.4.3 近景——同岸景观观赏效果 | 第82-87页 |
4.5 实施管理层面的现状调查 | 第87-93页 |
4.5.1 法规政策及上位规划的相关规定 | 第87-90页 |
4.5.2 高架桥下部空间的权属 | 第90-91页 |
4.5.3 相关部门的整治管理 | 第91-93页 |
4.6 重庆滨江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现状问题 | 第93-95页 |
4.6.1 社会功能层面 | 第93页 |
4.6.2 空间形式层面 | 第93-94页 |
4.6.3 视觉景观层面 | 第94页 |
4.6.4 实施管理层面 | 第94-95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95-96页 |
5 重庆主城核心区滨江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策略研究 | 第96-134页 |
5.1 利用原则 | 第96-98页 |
5.2 社会功能层面的策略 | 第98-108页 |
5.2.1 注重系统性设计 | 第98-100页 |
5.2.2 填充合理的功能类型 | 第100-102页 |
5.2.3 增强填充功能与周边城市功能的联系 | 第102-103页 |
5.2.4 加强桥下空间的可达性 | 第103-108页 |
5.3 空间形式层面的策略 | 第108-118页 |
5.3.1 选择合适的空间利用方式 | 第108-114页 |
5.3.2 不同标高空间分类处理 | 第114-117页 |
5.3.3 亲水性空间的营造 | 第117-118页 |
5.4 视觉景观层面的策略 | 第118-130页 |
5.4.1 加强高架桥体自身的景观营造 | 第119-122页 |
5.4.2 协调利用的造型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| 第122-127页 |
5.4.3 改造高架桥下部设施 | 第127-128页 |
5.4.4 改善消落带绿化基底 | 第128-130页 |
5.5 实施管理层面的策略 | 第130-133页 |
5.5.1 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 | 第130-131页 |
5.5.2 明确下部空间的权属问题 | 第131-132页 |
5.5.3 规范项目整体运作机制 | 第132-133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33-134页 |
6 结语 | 第134-136页 |
致谢 | 第136-1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8-140页 |
附录 | 第140-150页 |
A. 附表 | 第140-150页 |
B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