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2.2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控制方法 | 第12页 |
1.2.3 风电并网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与控制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DFIG数学模型与风电场等值模型 | 第15-23页 |
2.1 DFIG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| 第15-16页 |
2.2 DFIG模型分析 | 第16-22页 |
2.2.1 空气动力学模型 | 第16页 |
2.2.2 机械传动模型 | 第16-17页 |
2.2.3 绕线式感应发电机模型 | 第17-19页 |
2.2.4 桨距角控制系统模型 | 第19页 |
2.2.5 变换器控制系统模型 | 第19-22页 |
2.3 BPA仿真中风电场等值模型 | 第22页 |
2.4 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暂态稳定预防控制的风火电出力方式优化研究 | 第23-34页 |
3.1 风火打捆系统暂态稳定分析方法 | 第23-26页 |
3.1.1 EEAC基本理论 | 第23-25页 |
3.1.2 风火打捆系统EEAC理论 | 第25-26页 |
3.2 风火打捆典型系统仿真分析 | 第26-28页 |
3.3 甘肃风火打捆系统仿真分析 | 第28-3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4章 暂态稳定紧急控制的风火电切机优化策略研究 | 第34-45页 |
4.1 基础方式边界条件 | 第34-35页 |
4.2. 故障分析 | 第35-37页 |
4.3 风电切机控制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4 火电切机控制分析 | 第38-43页 |
4.4.1 金塔火电机组切机分析 | 第38-40页 |
4.4.2 柳园火电机组切机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4.3 新疆火电机组切机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4.4 火电机组切机对比 | 第42-43页 |
4.5 火电风电联合切机控制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5章 与风电机组无功控制方式和LVRT能力相协调的电网侧切机控制研究 | 第45-52页 |
5.1 基础方式 | 第45-46页 |
5.2 与无功控制模式相协调的切机控制 | 第46-48页 |
5.3 与SVC配置容量相协调的切机控制 | 第48-50页 |
5.4 与LVRT能力相协调的切机控制 | 第50-5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