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2.1 多层厂房楼面的竖向振动 | 第14-15页 |
1.2.2 多层厂房楼面振动控制 | 第15-17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7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现场振动测试与分析 | 第19-38页 |
2.1 引言 | 第19页 |
2.2 工程概况 | 第19-22页 |
2.3 测试原理 | 第22-23页 |
2.4 现场测试概况 | 第23-24页 |
2.5 现场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24-37页 |
2.5.1 振动筛振动情况测试与分析 | 第24-27页 |
2.5.2 振动筛支座振动情况测试与分析 | 第27-31页 |
2.5.3 振动筛基座支撑钢梁振动情况测试——开机状态 | 第31-33页 |
2.5.4 振动筛基座支撑钢梁振动情况测试——运行状态 | 第33-35页 |
2.5.5 钢格板振动情况情况测试与分析 | 第35-37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选煤厂厂房楼面振动机理研究 | 第38-51页 |
3.1 引言 | 第38页 |
3.2 结构动力分析基本理论 | 第38-40页 |
3.2.1 结构模态分析 | 第38页 |
3.2.2 有阻尼体系动力反应振型分解法 | 第38-40页 |
3.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| 第40-45页 |
3.3.1 基本参数的确定 | 第40-41页 |
3.3.2 计算单元的选择 | 第41页 |
3.3.3 激振力的确定 | 第41-42页 |
3.3.4 有限元模型验证 | 第42-45页 |
3.4 模态分析 | 第45-46页 |
3.4.1 提取振型的数量 | 第45页 |
3.4.2 模态分析结果 | 第45-46页 |
3.5 谐响应分析 | 第46-50页 |
3.5.2 加速度响应 | 第46-48页 |
3.5.3 速度响应 | 第48-49页 |
3.5.4 位移响应 | 第49-50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四章 钢格板振动特性有限元分析 | 第51-60页 |
4.1 引言 | 第51页 |
4.2 钢格板模态分析 | 第51-55页 |
4.2.1 钢格板跨度 1000mm | 第51-52页 |
4.2.2 钢格板跨度 1400mm | 第52页 |
4.2.3 钢格板跨度 1800mm | 第52-53页 |
4.2.4 钢格板跨度 2200mm | 第53页 |
4.2.5 钢格板跨度 2600mm | 第53-54页 |
4.2.6 钢格板跨度 3000mm | 第54-55页 |
4.2.7 模态分析结果 | 第55页 |
4.3 钢格板跨度对其振动响应的影响 | 第55-59页 |
4.3.1 外荷载频率对钢格板的振动响应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4.3.2 外荷载幅值对钢格板的振动响应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选煤厂厂房楼面振动控制标准与减振设计方法 | 第60-66页 |
5.1 引言 | 第60页 |
5.2 选煤厂厂房楼面振动控制标准 | 第60-63页 |
5.2.1 评判依据 | 第60页 |
5.2.2 评定指标 | 第60-63页 |
5.3 选煤厂厂房楼面减振优化设计 | 第63-64页 |
5.3.1 结构减振优化的概念及其减振机理 | 第63页 |
5.3.2 结构减振优化设计原则 | 第63-64页 |
5.4 选煤厂楼面减振优化设计方案 | 第64-6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六章 支撑钢梁的合理刚度 | 第66-87页 |
6.1 引言 | 第66页 |
6.2 钢梁的动力计算理论 | 第66-70页 |
6.2.1 支撑钢梁的简化计算模型 | 第66-67页 |
6.2.2 钢梁竖向自振频率计算公式 | 第67-68页 |
6.2.3 梁承受简谐荷载的动力反应计算 | 第68-70页 |
6.3 利用有限元软件计算支撑钢梁的动力响应 | 第70-83页 |
6.3.1 有限元计算模型 | 第70-71页 |
6.3.2 支撑钢梁竖向振动响应影响因素 | 第71页 |
6.3.3 影响支撑钢梁自振频率单参数分析 | 第71-74页 |
6.3.4 支撑钢梁第一阶竖向自振频率回归分析 | 第74-77页 |
6.3.5 支撑钢梁竖向速度响应幅值单参数分析 | 第77-80页 |
6.3.6 支撑钢梁竖向速度响应回归分析 | 第80-83页 |
6.4 工程实例 | 第83-86页 |
6.4.1 模型的简化 | 第83-84页 |
6.4.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| 第84-85页 |
6.4.3 支撑钢梁的合理刚度计算 | 第85-86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第七章 改变楼面与钢梁的连接形式减振效果分析 | 第87-100页 |
7.1 引言 | 第87页 |
7.2 隔振原理 | 第87-88页 |
7.3 隔振元件的减振系数 | 第88-90页 |
7.4 钢格板设置隔振元件的减振设计方法 | 第90-91页 |
7.5 弹性连接件的设计 | 第91-95页 |
7.5.1 弹性连接件的构造 | 第91页 |
7.5.2 Z型元件竖向刚度的影响因素 | 第91页 |
7.5.3 Z型元件竖向刚度的单参数分析 | 第91-93页 |
7.5.4 Z型元件竖向刚度的线性回归 | 第93-95页 |
7.6 工程实例 | 第95-99页 |
7.6.1 钢格板动力响应 | 第95-97页 |
7.6.2 隔振元件设计 | 第97-99页 |
7.7 本章小结 | 第99-100页 |
第八章 支承钢梁下悬挂调谐质量阻尼器减振效果分析 | 第100-108页 |
8.1 引言 | 第100页 |
8.2 调谐质量阻尼器减振原理 | 第100-104页 |
8.3 调谐质量阻尼器参数设计 | 第104-106页 |
8.4 工程实例 | 第106-107页 |
8.5 本章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8-110页 |
9.1 结论 | 第108-109页 |
9.2 展望 | 第109-11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0-113页 |
致谢 | 第113-11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