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中国哲学论文--先秦哲学(~前220年)论文

在观念与思想之间--论先秦义范畴的生成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9页
绪论第14-48页
    一、 选题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学术意义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现实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二、 学术史回顾第15-4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先秦之后传统义思想研究概况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近代时期的义思想研究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义思想研究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改革开放至今的义思想研究第23-43页
    三、 本文旨趣第43-4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目的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概念辨析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创新之处第45-48页
第一章 殷周时期义观念的生成第48-92页
    第一节 商代义观念的萌芽第49-6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 从“我”说起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 义与宜第52-5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 义与王第58-62页
    第二节 西周义观念的生成第62-8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 义与威仪(义)第62-7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 义与德第72-7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 义与西周王权第79-84页
    第三节 义的观念化及其属性第84-8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 义观念化之动因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 义观念的基本属性第85-87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87-92页
第二章 春秋时期义观念核心地位之确立第92-138页
    第一节 义对礼、利、德的统摄第94-10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 义以出礼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 义以生利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 允义明德第99-101页
    第二节 义:社会行为的价值尺度第101-10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 义的具体标准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 义与宜的区别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 义的作用及限度第106-107页
    第三节 义观念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价值表现第107-13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 民神关系中的义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 诸侯关系中的义第110-11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 诸侯国内政治关系中的义第115-128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 人际关系中的义第128-130页
    第四节 春秋义观念凸显的历史原因第130-13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 义是维系春秋社会不可或缺的观念纽带第130-13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 义观念凸显是春秋时代社会现实的客观要求第133-135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135-138页
第三章 孔子义思想的产生第138-170页
    第一节 孔子义思想产生的背景第138-141页
    第二节 “孔子义思想”说之成立第141-147页
    第三节 孔子义思想的基本内涵第147-16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 礼以行义的政治理想第147-15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 权变为义的处世态度第150-15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 务民之义的宗教认识第154-158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 义然后取的理性原则第158-161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 行义达仁的君子之道第161-165页
    第四节 义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位置第165-168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168-170页
第四章 战国时期义观念的下移第170-198页
    第一节 义观念下移的社会表现第171-18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 士义之重第172-17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 侠义之风第178-18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 私义之盛第182-186页
    第二节 义观念下移的历史原因第186-19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 宗法的持续下沉及社会化扩展第186-18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 新兴社会群体的现实需要第189-191页
    第三节 义观念下移的历史影响第191-197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197-198页
第五章 战国时期义思想的丰富第198-242页
    第一节 诸子对传统义内涵的继承第198-20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 诸子多认同义的准则地位第199-20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 诸子多以“宜”释义第200-20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 诸子多认同义的“分”内涵第201-202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 诸子多认同义的“公”内涵第202页
    第二节 诸子义思想之分化第202-23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 诸子对义精神内核的改造第203-21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 诸子对义来源的不同认知第218-23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 诸子对义功能的不同定位第231-237页
    第三节 诸子义思想共鸣的历史启示第237-240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240-242页
第六章 先秦义范畴生成的理论考察第242-258页
    第一节 义观念: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第242-246页
    第二节 义思想:从一花独放到百花齐放第246-250页
    第三节 义观念与义思想:未思之物与致思之花第250-252页
    第四节 先秦义范畴的生成第252-255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255-258页
结语第258-260页
参考文献第260-267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67-268页

论文共2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略研究
下一篇:新王国时期古代埃及法律文献整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