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绪论 | 第15-30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5-1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2 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 | 第19-22页 |
1.2.1 研究问题 | 第19-21页 |
1.2.2 研究对象 | 第21-22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22-25页 |
1.3.1 整体结构框架 | 第22-23页 |
1.3.2 各章节主要内容 | 第23-25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5-27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5-27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7页 |
1.5 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27-30页 |
2 理论基础 | 第30-68页 |
2.1 品牌危机传播理论 | 第30-46页 |
2.1.1 危机传播 | 第30-37页 |
2.1.2 品牌危机传播 | 第37-42页 |
2.1.3 社会化媒体中的品牌危机传播 | 第42-46页 |
2.2 劝服理论 | 第46-56页 |
2.2.1 劝服的过程 | 第46-49页 |
2.2.2 劝服的路径 | 第49-52页 |
2.2.3 劝服效果的影响因素 | 第52-56页 |
2.3 社会网络理论 | 第56-68页 |
2.3.1 社会网络分析的发展历程 | 第56-57页 |
2.3.2 社会网络分析概要 | 第57-60页 |
2.3.3 社会网络的两种研究取向 | 第60-68页 |
3 品牌危机信息活跃时间研究 | 第68-84页 |
3.1 引言 | 第68-69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69-75页 |
3.2.1 生存分析概述 | 第69-72页 |
3.2.2 研究案例和数据来源 | 第72-75页 |
3.3 研究结果 | 第75-81页 |
3.3.1 描述性统计 | 第75-77页 |
3.3.2 品牌危机博文活跃周期分析 | 第77-79页 |
3.3.3 品牌危机博文活跃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79-81页 |
3.4 讨论与小结 | 第81-84页 |
4 品牌危机信息转发意愿研究 | 第84-105页 |
4.1 引言 | 第84-85页 |
4.2 理论和假设 | 第85-88页 |
4.2.1 负面性偏好和消费者品牌承诺 | 第85-87页 |
4.2.2 态度变化的中介作用 | 第87-88页 |
4.3 实验一:信息效价和品牌承诺的交互作用 | 第88-95页 |
4.3.1 研究方法 | 第88-90页 |
4.3.2 研究结果 | 第90-91页 |
4.3.3 讨论 | 第91-95页 |
4.4 实验二:品牌承诺、信息诊断性和自我满足的三维交互作用 | 第95-102页 |
4.4.1 研究方法 | 第95-98页 |
4.4.2 研究结果 | 第98-101页 |
4.4.3 讨论 | 第101-102页 |
4.5 研究小结 | 第102-105页 |
5 品牌危机讨论网结构和成员声望研究 | 第105-126页 |
5.1 引言 | 第105-106页 |
5.2 品牌危机讨论网的结构性要素分析 | 第106-113页 |
5.2.1 研究方法 | 第106-107页 |
5.2.2 研究结果 | 第107-112页 |
5.2.3 讨论 | 第112-113页 |
5.3 品牌危机讨论网成员声望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113-126页 |
5.3.1 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| 第113-118页 |
5.3.2 研究方法 | 第118-120页 |
5.3.3 研究结果 | 第120-123页 |
5.3.4 讨论与小结 | 第123-126页 |
6 研究总结与展望 | 第126-136页 |
6.1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| 第126-133页 |
6.1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26-129页 |
6.1.2 研究创新 | 第129-131页 |
6.1.3 管理启示 | 第131-133页 |
6.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| 第133-136页 |
6.2.1 研究局限 | 第133-135页 |
6.2.2 未来展望 | 第135-1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6-145页 |
致谢 | 第145-146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| 第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