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8-32页 |
1.1 电子离子复合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2 电子离子复合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| 第19-28页 |
1.2.1 电子束离子阱 | 第21-24页 |
1.2.2 交叉束 | 第24-25页 |
1.2.3 合并束 | 第25-28页 |
1.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28-32页 |
第二章 横向束流动力学 | 第32-50页 |
2.1 弱流横向动力学 | 第32-43页 |
2.1.1 Frenet-Serret坐标系中的哈密顿量 | 第32-35页 |
2.1.2 Frenet-Serret坐标系中的磁场 | 第35-37页 |
2.1.3 粒子在偶极磁铁和四极磁铁中的运动 | 第37-38页 |
2.1.4 束流相空间椭圆和发射度 | 第38-40页 |
2.1.5 束流温度 | 第40-43页 |
2.2 储存环中束流的寿命 | 第43-50页 |
2.2.1 Coulomb散射 | 第44-45页 |
2.2.2 离子与剩余气体的电荷交换 | 第45-46页 |
2.2.3 辐射电子复合 | 第46页 |
2.2.4 内靶相互作用 | 第46-50页 |
第三章 束流测量和诊断 | 第50-80页 |
3.1 流强测量 | 第52-61页 |
3.1.1 无源和有源式BTF | 第53-58页 |
3.1.2 直流束流BTF | 第58-59页 |
3.1.3 BTF的低流强测量极限 | 第59-61页 |
3.2 束流横向运动测量 | 第61-66页 |
3.2.1 束流位置监测器 | 第61-65页 |
3.2.2 单丝扫描器 | 第65-66页 |
3.3 束流纵向动量测量 | 第66-71页 |
3.4 高能离子探测器 | 第71-80页 |
3.4.1 闪烁晶体离子探测器 | 第72-73页 |
3.4.2 二次电子发射MCP离子探测器 | 第73-80页 |
第四章 电子冷却 | 第80-108页 |
4.1 电子冷却基本原理 | 第80-94页 |
4.1.1 电子冷却过程定性描述 | 第80-82页 |
4.1.2 非磁化电子束电子冷却力计算 | 第82-88页 |
4.1.3 磁化电子束电子冷却力计算 | 第88-91页 |
4.1.4 电子冷却力的Monto Carlo模拟计算 | 第91-94页 |
4.2 电子冷却时间 | 第94-98页 |
4.3 电子束流基本性质研究 | 第98-108页 |
4.3.1 CSRm EC-35电子冷却器 | 第98-100页 |
4.3.2 电子束空间电荷效应 | 第100-103页 |
4.3.3 电子束相空间压缩 | 第103-108页 |
第五章 类磷~(112)Sn~(35+)离子的双电子复合实验 | 第108-132页 |
5.1 双电子复合基本过程 | 第108-111页 |
5.2 实验装置和测量 | 第111-122页 |
5.2.1 HIRFL-CSRm储存环 | 第111-113页 |
5.2.2 实验测量方法 | 第113-118页 |
5.2.3 利用DCCT测量束流强度和寿命 | 第118页 |
5.2.4 利用Schottky频谱获得束流动量分散 | 第118-120页 |
5.2.5 仪器控制和数据获取 | 第120-122页 |
5.3 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 | 第122-126页 |
5.3.1 电子-离子相对动能的确定 | 第123-124页 |
5.3.2 相对速率系数计算和去本底归一化 | 第124-125页 |
5.3.3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| 第125-126页 |
5.4 实验结果讨论 | 第126-13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30-132页 |
第六章 类氟~(58)Ni~(19+)离子双电子复合实验结果 | 第132-140页 |
6.1 实验测量 | 第132-133页 |
6.2 实验结果讨论 | 第133-135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35-140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140-1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2-148页 |
致谢 | 第148-152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52-1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