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本文的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本文的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2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4 本文的总体特点和存在的不足 | 第13-14页 |
1.4.1 本文的总体特点 | 第13页 |
1.4.2 本文存在的不足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般性理论分析 | 第14-30页 |
2.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 | 第14-15页 |
2.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、特征和类别 | 第15-21页 |
2.2.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 | 第15-16页 |
2.2.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 | 第16-18页 |
2.2.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类别 | 第18-21页 |
2.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严重性增加的原因 | 第21-23页 |
2.3.1 自动化操作 | 第21页 |
2.3.2 对技术的依赖 | 第21-22页 |
2.3.3 业务外包 | 第22页 |
2.3.4 恐怖主义 | 第22页 |
2.3.5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| 第22页 |
2.3.6 动机和交易 | 第22-23页 |
2.3.7 交易量和交易额的增加 | 第23页 |
2.3.8 诉讼的增加 | 第23页 |
2.4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 | 第23-30页 |
2.4.1 基本指标法 | 第23-24页 |
2.4.2 标准法 | 第24-26页 |
2.4.3 高级计量法 | 第26-30页 |
第三章 中国工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| 第30-40页 |
3.1 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| 第30-33页 |
3.1.1 巴塞尔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| 第30-31页 |
3.1.2 西方国家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| 第31-32页 |
3.1.3 中国工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| 第32-33页 |
3.2 操作风险管理的原则 | 第33-37页 |
3.2.1 营造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 | 第33-34页 |
3.2.2 风险管理:识别、评估、监督、缓释和控制 | 第34-36页 |
3.2.3 监督机构的角色 | 第36页 |
3.2.4 披露的作用 | 第36-37页 |
3.3 中国工商银行操作风险计量的数据分析 | 第37-40页 |
3.3.1 基本指标法 | 第37页 |
3.3.2 标准法 | 第37-40页 |
第四章 中国工商银行操作风险存在问题 | 第40-50页 |
4.1 业务流程设计存在缺陷 | 第40-41页 |
4.2 业务培训滞后于新系统的投产 | 第41页 |
4.3 人员管理有待加强 | 第41-43页 |
4.4 系统硬控制机制有待完善 | 第43-44页 |
4.5 内控制度有待完善 | 第44-47页 |
4.6 内控监督和考核机制尚不健全 | 第47-50页 |
第五章 中国工商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对策 | 第50-54页 |
5.1 科学的业务流程设计 | 第50页 |
5.2 完善的业务培训机制 | 第50-51页 |
5.3 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| 第51-53页 |
5.3.1 加强人员管理 | 第51页 |
5.3.2 强化系统硬控制 | 第51-52页 |
5.3.3 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 | 第52页 |
5.3.4 改善内控监督和考核机制 | 第52-53页 |
5.4 建立防范与控制操作风险的外部监督机制 | 第53-5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