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CT | 第6-7页 |
符号、缩略语对照表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3页 |
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 | 第12-21页 |
1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历史、地理分布 | 第12-14页 |
1.1 布鲁氏菌病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 阿勒泰地区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情况 | 第13-14页 |
2 病原特征 | 第14-15页 |
3 流行病学 | 第15-16页 |
4 临床症状 | 第16页 |
5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| 第16-17页 |
6 诊断 | 第17-18页 |
6.1 病原分离与鉴定 | 第17-18页 |
6.2 直接检测病料中的病原 | 第18页 |
6.3 血清学诊断 | 第18页 |
7 防制措施 | 第18-20页 |
7.1 对健康牛羊采取的措施 | 第19页 |
7.2 对病畜群采取的措施 | 第19页 |
7.3 各个地方对布病采取防制措施 | 第19-20页 |
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0-21页 |
前言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181团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| 第23-34页 |
1 材料 | 第23-24页 |
1.1 181团辖区养殖户 | 第23页 |
1.2 181团 2008-2012年羊布病检疫情况材料 | 第23页 |
1.3 181团 2008-2012年采集布病送检材料 | 第23页 |
1.4 181团 2008-2012年牛布病检验情况材料 | 第23-24页 |
1.5 181团 2008-2012年布病阳性及可疑种牛羊淘汰材料 | 第24页 |
1.6 181团 2008-2012年人间布病情况调查材料 | 第24页 |
1.7 181团 2008-2012年布病免疫情况材料 | 第24页 |
1.8 181团 2008-2012年牛羊布病血清检测材料 | 第24页 |
2 方法与内容 | 第24-25页 |
2.1 畜间布病分布调查与分析 | 第24页 |
2.2 血清学检测方法 | 第24页 |
2.3 布病的诊断 | 第24-25页 |
2.4 绵羊的人工授精及奶牛冷配技术 | 第25页 |
2.5 阳性及可疑畜的处理 | 第25页 |
2.6 布病免疫方法 | 第25页 |
3 调查结果 | 第25-30页 |
3.1 181团畜间布病疫情分布情况 | 第25-26页 |
3.2 对181团布病防控工作方面的调查 | 第26-30页 |
3.2.1 181团畜间布病检疫情况 | 第26-27页 |
3.2.2 181团不同规模养殖户牛羊布病监测情况 | 第27页 |
3.2.3 181团不同品种牛羊布病监测情况 | 第27-28页 |
3.2.4 181团畜间布病的送检情况 | 第28页 |
3.2.5 181团布病免疫分布情况 | 第28-29页 |
3.2.6 181团绵羊人工授精及奶牛冷配情况 | 第29页 |
3.2.7 181团开展人间布病检测情况 | 第29-30页 |
3.2.8 181团机构改革情况 | 第30页 |
4 讨论 | 第30-32页 |
4.1 布鲁氏菌病感染与老疫点存在的关系 | 第30-31页 |
4.2 布鲁氏菌病感染与养殖方式的关系 | 第31页 |
4.3 布鲁氏菌病感染与牲畜流动的关系 | 第31页 |
4.4 布鲁氏菌病感染与职工对布病的认识的关系 | 第31页 |
4.5 布鲁氏菌病感染与检疫监督及管理体制的关系 | 第31-32页 |
4.6 布鲁氏菌病感染与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的关系 | 第32页 |
4.7 布鲁氏菌病感染与人间对布病的防控的关系 | 第32页 |
4.8 布鲁氏菌病感染与宣传的关系 | 第32页 |
4.9 布鲁氏菌病感染与行政政策的关系 | 第32页 |
5 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181团布病综合防控现状分析及对今后防控的建议 | 第34-42页 |
1 材料及参照的相关文件 | 第34-35页 |
1.1 181团动物防疫监督机构、队伍 | 第34页 |
1.2 181疫情报告网络 | 第34页 |
1.3 181团冷链体系 | 第34页 |
1.4 相关的法规规章 | 第34页 |
1.5 相关的技术操作规范 | 第34页 |
1.6 相关的政策法规性文件及材料 | 第34-35页 |
2 方法 | 第35页 |
2.1 对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的调查分析 | 第35页 |
2.2 对181团动物防疫监督机制的调查分析 | 第35页 |
2.3 对异地引种的调查分析 | 第35页 |
2.4 对与卫生防疫部门紧密配合的调查分析 | 第35页 |
3 结果 | 第35-36页 |
3.1 兽医队伍建设的结果 | 第35-36页 |
3.2 181团动物防疫监督队伍及机制的结果 | 第36页 |
3.3 181团近五年引进牲畜的结果 | 第36页 |
4 讨论 | 第36-41页 |
4.1 181团兽医队伍建设情况与布病防控现状分析及防控建议 | 第36-37页 |
4.1.1 现状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1.2 防控建议 | 第37页 |
4.2 181团动物防疫机制与布病防控现状分析及防控建议 | 第37-38页 |
4.2.1 现状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2.2 防控建议 | 第38页 |
4.3 181团引种与布病防控现状分析及防控建议 | 第38-39页 |
4.3.1 现状分析 | 第38页 |
4.3.2 防控建议 | 第38-39页 |
4.4 其它防控措施建议 | 第39-41页 |
4.4.1 完善布病防控工作的规范化建设,加强对布鲁氏菌病防制工作的领导,强化布病防控责任制建设 | 第39页 |
4.4.2 加大对布病的监测力度 | 第39-40页 |
4.4.2.1 完善我团检测体系建设 | 第39-40页 |
4.4.2.2 完善信息监测系统和重大动物疫病分析测报体系 | 第40页 |
4.4.3 加强与卫生防疫部门的配合 | 第40页 |
4.4.4 坚决执行对布病阳性畜无害化处理制度 | 第40-41页 |
4.4.5 加大绵羊人工授精及奶牛冷配技术推广力度,减少布病的感染机率 | 第41页 |
4.4.6 加强动物免疫 | 第41页 |
5 小结 | 第41-42页 |
结论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7-48页 |
附件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