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超临界汽轮机超高压转子的高温强度研究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2页 |
1.2 汽轮机高压转子工作环境 | 第12-13页 |
1.3 超高压转子高温强度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.1 高温蠕变强度问题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.2 高温疲劳强度问题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.3 连续性损伤力学研究 | 第15页 |
1.3.4 超高压转子启动性能优化问题研究 | 第15页 |
1.4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高温强度理论及有限元方法 | 第17-29页 |
2.1 蠕变及疲劳强度理论基础 | 第17-23页 |
2.1.1 蠕变强度研究方法 | 第17-20页 |
2.1.2 疲劳强度研究方法 | 第20-23页 |
2.2 蠕变疲劳寿命预测 | 第23-25页 |
2.2.1 损伤变量及有效应力 | 第23-24页 |
2.2.2 线性累计损伤法 | 第24页 |
2.2.3 损伤力学法 | 第24-25页 |
2.3 材料疲劳与寿命的协调性 | 第25-28页 |
2.3.1 Manson–Coffin公式 | 第25-26页 |
2.3.2 Ramberg–Osgood公式 | 第26-27页 |
2.3.3 公式的协调性 | 第27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超高压转子蠕变强度分析 | 第29-38页 |
3.1 汽轮机转子结构与工作参数 | 第29-31页 |
3.1.1 转子有限元模型 | 第29-30页 |
3.1.2 转子材料特性 | 第30页 |
3.1.3 转子边界条件 | 第30-31页 |
3.2 转子稳态温度与应力分析 | 第31-33页 |
3.2.1 转子稳态温度场 | 第31-32页 |
3.2.2 转子稳态应力场 | 第32-33页 |
3.3 转子蠕变强度分析 | 第33-3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转子低周疲劳及启动过程分析 | 第38-63页 |
4.1 瞬态温度场及应力场分析 | 第38-53页 |
4.1.1 启动过程温度场分析 | 第38-47页 |
4.1.2 瞬态应力场分析 | 第47-53页 |
4.2 低周疲劳强度分析 | 第53-55页 |
4.3 启动过程优化分析 | 第55-61页 |
4.3.1 启动方案一疲劳损伤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3.2 启动方案二疲劳损伤分析 | 第58-59页 |
4.3.3 启动方案三疲劳损伤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3.4 启动方案四疲劳损伤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3.5 启动优化方案对比分析 | 第6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转子蠕变疲劳耦合强度分析 | 第63-67页 |
5.1 汽轮机转子耦合强度校核的意义 | 第63页 |
5.2 原始方案转子蠕变-疲劳耦合损伤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3 启动优化方案转子蠕变-疲劳耦合损伤分析 | 第64-66页 |
5.3.1 启动优化方案一 | 第64-65页 |
5.3.2 启动优化方案二 | 第65页 |
5.3.3 启动优化方案三 | 第65页 |
5.3.4 启动优化方案四 | 第65-66页 |
5.3.5 启动优化方案对比分析 | 第6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67-69页 |
参考 文献 | 第69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