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7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2页 |
1.1.2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文献综述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| 第14-17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内容和框架 | 第14-17页 |
第二章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成因及其特征 | 第17-43页 |
2.1 岭南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 | 第18-29页 |
2.1.1 唐以前岭南古典园林及植物 | 第18-22页 |
2.1.2 唐宋岭南古典园林及植物 | 第22-25页 |
2.1.3 元明清岭南古典园林及植物 | 第25-28页 |
2.1.4 近代岭南古典园林及植物 | 第28-29页 |
2.2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成因 | 第29-34页 |
2.2.1 岭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| 第29-30页 |
2.2.2 岭南的自然植被及群落结构特征 | 第30-32页 |
2.2.3 岭南的社会环境因素 | 第32-33页 |
2.2.4 林业及园艺、园林植物引种 | 第33-34页 |
2.3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类型和总体特征 | 第34-41页 |
2.3.1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的类型 | 第35-40页 |
2.3.2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总体特征 | 第40-4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三章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科学性研究 | 第43-63页 |
3.1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 | 第43-44页 |
3.1.1 功能原则 | 第43页 |
3.1.2 生态原则(适生原则) | 第43页 |
3.1.3 尺度原则 | 第43-44页 |
3.1.1 艺术原则 | 第44页 |
3.1.5 经济原则 | 第44页 |
3.1.6 文脉原则 | 第44页 |
3.2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的配置方式 | 第44-48页 |
3.2.1 规则式配置 | 第44-45页 |
3.2.2 自然式配置 | 第45-48页 |
3.2.3 混合式配置 | 第48页 |
3.2.4 室内造景配置 | 第48页 |
3.3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的景观、物理和化学生态价值 | 第48-49页 |
3.3.1 景观生态价值 | 第48页 |
3.3.2 物理生态价值 | 第48-49页 |
3.3.3 化学生态价值 | 第49页 |
3.4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的科学布局 | 第49-51页 |
3.4.1 平面布局 | 第49-50页 |
3.4.2 立面布局 | 第50-51页 |
3.5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的盆景技法 | 第51-52页 |
3.5.1 岭南盆景的风格特色 | 第51-52页 |
3.5.2 岭南派盆景的植物素材 | 第52页 |
3.6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艺术组织形式 | 第52-58页 |
3.6.1 植物与园林三要素的搭配 | 第52-54页 |
3.6.2 植物的观赏方式 | 第54-56页 |
3.6.3 植物配置的风水文化 | 第56-58页 |
3.7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理念 | 第58-62页 |
3.7.1 符合南方植物群落的物种选择 | 第58-59页 |
3.7.2 合理运用自然选择的客观数据,绿色的植物景观配置手法 | 第59-61页 |
3.7.3 以岭南乡土树种为主,适当引进经过历史考验的外来树种 | 第61页 |
3.7.4 层次丰富的多重垂直绿化 | 第61-62页 |
3.7.5 选用长寿、珍贵树种,注意快长树与慢长树相结合 | 第62页 |
3.7.6 注重植物配置与通风采光庇荫等自然条件的搭配 | 第62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四章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案例研究与经验传承 | 第63-102页 |
4.1 岭南四大园林个案分析 | 第63-86页 |
4.1.1 番禺余荫山房 | 第63-72页 |
4.1.2 顺德清晖园 | 第72-77页 |
4.1.3 佛山梁园 | 第77-82页 |
4.1.4 东莞可园 | 第82-86页 |
4.2 岭南古典园林修缮个案分析 | 第86-96页 |
4.2.1 广州十香园 | 第86-94页 |
4.2.2 黄埔南海神庙 | 第94-96页 |
4.3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共性特征 | 第96-102页 |
4.3.1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选材的共性特征 | 第96-98页 |
4.3.2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共性特征 | 第98-102页 |
结论 | 第102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0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07-108页 |
致谢 | 第108-110页 |
附件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