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目录 | 第9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| 第15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1.4 滨水空间发展回顾与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5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8-20页 |
1.5.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| 第18-19页 |
1.5.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| 第19-20页 |
1.6 研究的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7 论文框架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特征阐述 | 第22-34页 |
2.1 旅游小镇 | 第22-24页 |
2.1.1 旅游的概念 | 第22-23页 |
2.1.2 旅游小镇的定义及分类 | 第23-24页 |
2.2 滨水空间 | 第24-26页 |
2.2.1 空间的概述 | 第24页 |
2.2.2 滨水空间的定义 | 第24-25页 |
2.2.3 滨水空间存在的意义 | 第25页 |
2.2.4 旅游小镇滨水空间 | 第25-26页 |
2.3 滨水空间规划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| 第26-27页 |
2.3.1 滨水规划缺乏整体性 | 第26页 |
2.3.2 滨水空间缺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| 第26-27页 |
2.3.3 以人为本的设计 | 第27页 |
2.4 环境行为学在滨水空间方面的研究 | 第27-30页 |
2.4.1 环境认知理论研究 | 第27页 |
2.4.2 行为动机理论研究 | 第27-28页 |
2.4.3 滨水空间的需求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4.4 人的行为活动对滨水空间影响研究 | 第29-30页 |
2.5 体现地域性的滨水空间构建研究 | 第30-32页 |
2.5.1 构建原则 | 第30-31页 |
2.5.2 地域性体现方式研究 | 第31-32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滨水空间案例分析研究 | 第34-68页 |
3.1 国内特色古镇滨水空间规划分析 | 第34-50页 |
3.1.1 江南水乡古镇 | 第34-39页 |
3.1.2 丽江古镇 | 第39-40页 |
3.1.3 小结 | 第40-50页 |
3.2 中国传统园林滨水空间设计评析 | 第50-54页 |
3.2.1 水体布局 | 第50-51页 |
3.2.2 滨水建筑 | 第51-52页 |
3.2.3 水源去流分析 | 第52-53页 |
3.2.4 滨水空间序列 | 第53页 |
3.2.5 小结 | 第53-54页 |
3.3 国内特色滨水建筑设计评析 | 第54-61页 |
3.3.1 淼宅 | 第54-55页 |
3.3.2 青城山房 | 第55-59页 |
3.3.3 香山饭店 | 第59-61页 |
3.4 国外特色滨水空间规划理论与技术借鉴 | 第61-66页 |
3.4.1 威尼斯水城 | 第61-63页 |
3.4.2 Bishan-Ang Mo公园和Kallang河的改造研究 | 第63-6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四章 滨水空间设计方法研究 | 第68-92页 |
4.1 滨水空间的构成要素 | 第68-70页 |
4.2 滨水空间的形态 | 第70-71页 |
4.2.1 滨水空间特征 | 第70页 |
4.2.2 滨水空间形态的类型 | 第70-71页 |
4.3 滨水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 | 第71-73页 |
4.4 滨水空间的驳岸设计 | 第73-79页 |
4.4.1 驳岸设计原则 | 第73页 |
4.4.2 驳岸的类型 | 第73-75页 |
4.4.3 驳岸的高度 | 第75-76页 |
4.4.4 驳岸的坡度 | 第76页 |
4.4.5 驳岸的长度 | 第76-77页 |
4.4.6 驳岸水际线 | 第77-79页 |
4.5 滨水空间的材料研究 | 第79-83页 |
4.5.1 石材 | 第79-80页 |
4.5.2 木材 | 第80-81页 |
4.5.3 竹材 | 第81页 |
4.5.4 玻璃材料 | 第81-82页 |
4.5.5 金属材料 | 第82页 |
4.5.6 纳米材料 | 第82-83页 |
4.5.7 复合型材料 | 第83页 |
4.6 滨水空间的建筑工程技术 | 第83-85页 |
4.6.1 滨水建筑防潮 | 第83-84页 |
4.6.2 滨水建筑抗水 | 第84-85页 |
4.7 亲水设计 | 第85-90页 |
4.7.1 亲水设计内容 | 第85页 |
4.7.2 亲水活动主要内容和类型 | 第85页 |
4.7.3 亲水文化与传统 | 第85-86页 |
4.7.4 亲水设计原则 | 第86-88页 |
4.7.5 滨水观景点 | 第88页 |
4.7.6 亲水栈道与平台 | 第88-90页 |
4.7.7 码头的设计 | 第90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90-92页 |
第五章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系统构建 | 第92-118页 |
5.1 普者黑概况 | 第92-94页 |
5.1.1 普者黑的研究 | 第92-93页 |
5.1.2 丘北县普者黑旅游发展现状概况 | 第93-94页 |
5.2 基地条件分析 | 第94-98页 |
5.2.1 区位条件分析 | 第94-95页 |
5.2.2 基地周边分析 | 第95-97页 |
5.2.3 场地现状分析 | 第97-98页 |
5.3 规划设计依据与指导思想 | 第98-99页 |
5.3.1 设计依据 | 第98-99页 |
5.3.2 指导思想 | 第99页 |
5.4 调研内容与小结:现状存在问题提出 | 第99-100页 |
5.4.1 现状存在的问题 | 第99页 |
5.4.2 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| 第99-100页 |
5.5 规划定位与构思 | 第100-103页 |
5.5.1 规划定位 | 第100-101页 |
5.5.2 设计理念 | 第101-102页 |
5.5.3 规划构思 | 第102-103页 |
5.6 滨水空间整体规划设计 | 第103-108页 |
5.6.1 整体规划布局 | 第103-104页 |
5.6.2 功能布局 | 第104页 |
5.6.3 水系的规划布局 | 第104-107页 |
5.6.4 道路规划布局和游线组织 | 第107-108页 |
5.7 滨水空间景观设计 | 第108-116页 |
5.7.1 景观总体规划 | 第108-109页 |
5.7.2 水源处理 | 第109-110页 |
5.7.3 驳岸设计 | 第110-113页 |
5.7.4 滨水步行道 | 第113页 |
5.7.5 滨水广场 | 第113-114页 |
5.7.6 桥 | 第114-115页 |
5.7.7 码头 | 第115页 |
5.7.8 滨水服务设施 | 第115页 |
5.7.9 滨水绿化小品 | 第115-116页 |
5.8 技术经济指标 | 第116-117页 |
5.9 本章小结 | 第117-118页 |
第六章 滨水空间建筑设计系统构建 | 第118-126页 |
6.1 滨水建筑布局模式 | 第118-120页 |
6.1.1 滨水建筑总体布局模式 | 第118-119页 |
6.1.2 滨水建筑群平面布局模式 | 第119页 |
6.1.3 滨水建筑单体布局模式 | 第119-120页 |
6.2 滨水建筑过渡空间设计 | 第120-122页 |
6.2.1 滨水建筑过渡空间基本形式 | 第120-121页 |
6.2.2 建筑和水体过渡关系 | 第121页 |
6.2.3 滨水空间序列 | 第121-122页 |
6.2.4 景观视廊 | 第122页 |
6.3 建筑与水的关系 | 第122-123页 |
6.4 建筑风格特色 | 第123页 |
6.5 建筑空间组合设计 | 第123-125页 |
6.6 建筑材料与技术手段 | 第125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126-128页 |
7.1 结语 | 第126-127页 |
7.2 课题研究总结贡献和价值 | 第127页 |
7.3 反思 | 第127-128页 |
致谢 | 第128-1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0-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