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GTN损伤模型的钢节点断裂预测研究
致谢 | 第5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目录 | 第8-10页 |
1 引言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1.2.1 金属损伤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2 钢节点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2 常用建筑钢材力学性能试验 | 第18-46页 |
2.1 单向拉伸试验 | 第19-32页 |
2.1.1 试件尺寸及数量 | 第19-21页 |
2.1.2 试验方法及试验现象 | 第21-23页 |
2.1.3 光滑圆棒试验结果 | 第23-27页 |
2.1.4 缺口圆棒试验结果 | 第27-32页 |
2.2 低周往复性能试验 | 第32-40页 |
2.2.1 试件尺寸及数量 | 第32-34页 |
2.2.2 试验方法及试验现象 | 第34页 |
2.2.3 光滑圆棒试验结果 | 第34-38页 |
2.2.4 缺口圆棒试验结果 | 第38-40页 |
2.3 电镜扫描试验 | 第40-43页 |
2.3.1 试验目的 | 第40-41页 |
2.3.2 试验设备及过程 | 第41页 |
2.3.3 断口观察结果 | 第41-4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6页 |
3 数值模拟及 GTN 损伤参数的识别 | 第46-64页 |
3.1 GTN损伤模型简介 | 第46-47页 |
3.1.1 GTN模型的屈服函数 | 第46-47页 |
3.1.2 孔洞的形核和聚合 | 第47页 |
3.2 GTN模型的损伤参数 | 第47-52页 |
3.2.1 q系列参数 | 第48-49页 |
3.2.2 孔洞形核参数 | 第49-50页 |
3.2.3 孔洞聚合参数 | 第50页 |
3.2.4 参数取值范围 | 第50-52页 |
3.3 损伤参数的识别方法 | 第52-53页 |
3.4 缺口圆棒试件的断裂模拟与损伤参数取值 | 第53-60页 |
3.4.1 Q235B热轧无缝钢管 | 第54-56页 |
3.4.2 Q235B焊接钢管 | 第56-58页 |
3.4.3 G20Mn5铸钢支座 | 第58-59页 |
3.4.4 各材料损伤参数的比较 | 第59-60页 |
3.5 对于q系列参数取值的探讨 | 第60-6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4 钢节点的延性断裂预测 | 第64-76页 |
4.1 K型圆钢管搭接节点的有限元模拟 | 第64-68页 |
4.1.1 试验简介 | 第64-65页 |
4.1.2 模型的建立 | 第65-66页 |
4.1.3 模拟结果对比 | 第66-68页 |
4.2 十字隔板焊接钢节点的断裂预测 | 第68-73页 |
4.2.1 有限元模型模型 | 第68-69页 |
4.2.2 侧轴向受拉 | 第69-72页 |
4.2.3 一拉一压 | 第72-73页 |
4.3 q系列参数对节点预测结果 | 第73-7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76-78页 |
5.1 结论 | 第76-77页 |
5.2 展望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4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4-88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