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2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3.1 文献研究法 | 第12-13页 |
1.3.2 归纳分析法 | 第13页 |
1.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3-21页 |
1.4.1 关于旅游城镇化的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4.2 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综述 | 第15-19页 |
1.4.3 关于景郊型乡村旅游地的研究综述 | 第19-21页 |
1.5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| 第21-22页 |
1.5.1 研究思路 | 第21-22页 |
1.5.2 论文框架 | 第22页 |
1.6 选题创新点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24-30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24-26页 |
2.1.1 城市化与城镇化 | 第24-25页 |
2.1.2 旅游城镇化 | 第25页 |
2.1.3 乡村旅游 | 第25-26页 |
2.1.4 景郊型乡村旅游地 | 第26页 |
2.2 景郊型乡村旅游地特征 | 第26-28页 |
2.2.1 空间依附性 | 第26-27页 |
2.2.2 资源互补性 | 第27页 |
2.2.3 市场共享性 | 第27-28页 |
2.3 相关理论 | 第28-30页 |
2.3.1 城镇化基本理论 | 第28-29页 |
2.3.2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9页 |
2.3.3 旅游经济理论 | 第29页 |
2.3.4 社区旅游理论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景郊型乡村旅游地发展分析 | 第30-43页 |
3.1 景郊型乡村旅游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3页 |
3.1.1 旅游景区与周边乡村地缺乏良性对接 | 第30页 |
3.1.2 经营管理滞后、旅游服务水平低 | 第30-31页 |
3.1.3 旅游者参与性不足 | 第31页 |
3.1.4 旅游地生命周期短,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| 第31-32页 |
3.1.5 功能定位不准,对文化深度的挖掘不够 | 第32-33页 |
3.2 景郊型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2.1 内部因素 | 第33-34页 |
3.2.2 外部因素 | 第34-36页 |
3.3 乡村旅游地的经营模式 | 第36-40页 |
3.3.1 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 | 第36-37页 |
3.3.2 “农户+农户”模式 | 第37-38页 |
3.3.3 “政府+公司+农村旅游协会+旅行社”模式 | 第38页 |
3.3.4 “政府+公司+农户”模式 | 第38-39页 |
3.3.5 股份制模式 | 第39页 |
3.3.6 个体农庄模式 | 第39-40页 |
3.4 景郊型乡村旅游地经营模式 | 第40-43页 |
3.4.1 资源紧密型 | 第40-41页 |
3.4.2 服务紧密型 | 第41-43页 |
第4章 景郊型乡村旅游地发展与城镇化互动机制 | 第43-50页 |
4.1 城镇化对景郊型乡村旅游地发展的作用机制 | 第44-46页 |
4.1.1 促进乡村旅游地人口转型 | 第44页 |
4.1.2 奠定乡村旅游地开发的经济基础 | 第44-45页 |
4.1.3 为乡村旅游地发展提供空间 | 第45页 |
4.1.4 丰富乡村旅游地景观 | 第45-46页 |
4.2 景郊型乡村旅游地旅游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 | 第46-47页 |
4.2.1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之一 | 第46页 |
4.2.2 旅游营销推广城镇形象 | 第46-47页 |
4.2.3 带动当地村民就业 | 第47页 |
4.2.4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| 第47页 |
4.3 景郊型乡村旅游地发展模式选择 | 第47-50页 |
4.3.1 资源紧密型发展模式 | 第47-48页 |
4.3.2 服务紧密型发展模式 | 第48-50页 |
第5章 资源紧密型乡村旅游地发展模式案例研究 | 第50-62页 |
5.1 案例区域概况 | 第50页 |
5.2 下梅村和武夷山风景区的关系 | 第50-53页 |
5.2.1 毗邻武夷山风景区 | 第50页 |
5.2.2 与武夷山风景区资源、产品形成互补 | 第50-51页 |
5.2.3 与武夷山风景区共享客源市场 | 第51-53页 |
5.2.4 小结 | 第53页 |
5.3 下梅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| 第53-56页 |
5.3.1 人口职业结构转化 | 第53-54页 |
5.3.2 经济转化 | 第54-55页 |
5.3.3 景观转化 | 第55页 |
5.3.4 观念转化 | 第55-56页 |
5.4 下梅村过度城镇化将引发的问题 | 第56-57页 |
5.4.1 商业气息浓厚、“乡村性”退化 | 第56页 |
5.4.2 观念改变、不利于民俗文化传承 | 第56页 |
5.4.3 乡村景观加速向城镇景观转化 | 第56-57页 |
5.5 下梅村资源紧密型发展模式 | 第57-60页 |
5.5.1 坚持异地城镇化发展模式,保持下梅村景观的“乡村性” | 第58-59页 |
5.5.2 重点发展休闲农业,优化产业结构 | 第59页 |
5.5.3 注重本土文化的保护 | 第59-60页 |
5.5.4 吸引年轻人“回巢”就业 | 第60页 |
5.6 下梅村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措施 | 第60-62页 |
5.6.1 以各级政府、旅游部门支持为助力 | 第60-61页 |
5.6.2 协调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 | 第61页 |
5.6.3 区域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| 第61页 |
5.6.4 加强景区与乡村旅游地协调统一管理 | 第61-62页 |
第6章 服务紧密型乡村旅游地发展模式案例研究 | 第62-75页 |
6.1 案例区域概况 | 第62页 |
6.2 新街村和洪坑土楼景区关系 | 第62-65页 |
6.2.1 毗邻洪坑土楼景区 | 第62-63页 |
6.2.2 与洪坑土楼景区旅游资源、旅游产品形成优势互补 | 第63页 |
6.2.3 与洪坑土楼景区共享客源市场 | 第63-64页 |
6.2.4 小结 | 第64-65页 |
6.3 新街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| 第65-69页 |
6.3.1 人口职业结构转化 | 第65-66页 |
6.3.2 经济转化 | 第66页 |
6.3.3 景观转化 | 第66-68页 |
6.3.4 观念转化 | 第68-69页 |
6.4 新街村滞后城镇化将引发的问题 | 第69-70页 |
6.4.1 基础设施滞后,旅游活动开展受阻 | 第69页 |
6.4.2 缺乏就业机会,阻碍劳动力就地转移 | 第69-70页 |
6.4.3 不利于村民素质的提高 | 第70页 |
6.5 新街村服务紧密型发展模式 | 第70-73页 |
6.5.1 坚持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 | 第70-71页 |
6.5.2 重点发展餐饮、住宿、娱乐休闲产业,优化产业结构 | 第71-72页 |
6.5.3 传承并弘扬客家文化 | 第72页 |
6.5.4 实施“请进来、走出去”人才发展战略 | 第72-73页 |
6.6 新街村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措施 | 第73-75页 |
6.6.1 以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为助力 | 第73页 |
6.6.2 旅游淡季采取较大优惠吸引游客 | 第73页 |
6.6.3 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| 第73-75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7.1 结论 | 第75-76页 |
7.2 展望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个人简历、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