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--第Ⅷ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--铁系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

外场辅助制备超细氧化镇及其形貌可控性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8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第9页
    1.2 超细氧化镍的应用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功能陶瓷材料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光催化剂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超级电容器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气敏传感器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电致发光材料第12页
    1.3 氧化镍的制备方法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溶胶凝胶法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喷雾热解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微乳液法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固相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水热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6 模板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7 静电纺丝法第15页
    1.4 微波在无机化学方面的应用第15-16页
    1.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页
    1.6 研究内容第16页
    1.7 创新点第16-18页
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第18-24页
    2.1 实验原料和试剂第18页
    2.2 实验仪器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微波超声波协同萃取仪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多功能微波化学反应仪第19-20页
    2.3 表征方法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场发射的扫描电镜分析(FESEM)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X射线衍射分析(XRD)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热重-差热分析(TG-DTA)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红外光谱(FT-IR)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比表面积及孔隙度测定第21-22页
    2.4 实验原理第22页
    2.5 实验步骤第22-24页
第三章 微波均相沉淀法制备花状微球氧化镍及其组装机理研究第24-42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4页
    3.2 氧化镍前躯体的结果与讨论第2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加热方式的选择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硝酸镍浓度对氧化镍前驱体形貌的影响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沉淀剂的量对前驱体形貌的影响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料液pH对前驱体形貌的影响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反应温度对前驱体形貌的影响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焙烧温度对氧化镍前驱体形貌的影响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氧化镍前驱体与焙烧产物的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氧化镍前驱体与焙烧产物XRD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9 氧化镍前驱体的TG-DTA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0 氧化镍前驱体的FT-IR分析第34-36页
    3.3 花状微球体自组装过程探索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纳米片的形成条件解析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花状微球氧化镍前驱体组装机理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氧化镍前驱体形貌转变机制第40-41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1-42页
第四章 微波水热法制备超细球状氧化镍第42-53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2页
    4.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2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硝酸镍浓度对氧化镍前驱体形貌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尿素添加量对氧化镍前驱体形貌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反应温度对氧化镍前驱体形貌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反应时间对氧化镍前驱体形貌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氧化镍前驱体XRD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焙烧温度对氧化镍前驱体物相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球状氧化镍前驱体的TG-DTG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氧化镍前驱体的FT-IR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最优条件下制备的氧化镍的形貌及性能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52-53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3-55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53-54页
    5.2 不足与展望第54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60页
致谢第60-61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第61-62页

论文共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轻稀土碳酸盐热分解过程及其动力学分析
下一篇:青果乌梅复方口服液的制备工艺及药效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