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高校绿色校园评价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绿色校园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绿色校园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、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7-27页 |
2.1 绿色校园概述 | 第17-19页 |
2.1.1 绿色校园的定义 | 第17页 |
2.1.2 绿色校园的内涵 | 第17-18页 |
2.1.3 绿色校园建设概况 | 第18-19页 |
2.2 绿色校园评价 | 第19-21页 |
2.2.1 绿色校园评价体系 | 第19-21页 |
2.2.2 现行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不足 | 第21页 |
2.3 生态足迹理论 | 第21-26页 |
2.3.1 生态足迹的定义 | 第21-22页 |
2.3.2 生态足迹相关基本概念 | 第22-25页 |
2.3.3 生态足迹相关新概念 | 第25页 |
2.3.4 生态足迹的应用发展 | 第25-2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3 构建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校园评价模型 | 第27-38页 |
3.1 生态足迹法的指标优势 | 第27页 |
3.2 将生态足迹法应用于校园的可行性 | 第27-28页 |
3.3 生态足迹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| 第28-32页 |
3.3.1 因子转化过程 | 第28页 |
3.3.2 基本计算公式 | 第28-30页 |
3.3.3 基本假设 | 第30页 |
3.3.4 计算方法 | 第30-32页 |
3.4 构建高校生态足迹模型 | 第32-36页 |
3.4.1 能源生态足迹模型 | 第33-34页 |
3.4.2 食物生态足迹模型 | 第34页 |
3.4.3 垃圾生态足迹模型 | 第34-35页 |
3.4.4 纸张生态足迹模型 | 第35页 |
3.4.5 水生态足迹模型 | 第35页 |
3.4.6 交通生态足迹模型 | 第35-36页 |
3.5 高校生态足迹模型 | 第36页 |
3.6 高校生态效率模型 | 第36-37页 |
3.7 高校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 | 第37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4 实证研究 | 第38-51页 |
4.1 学校概况 | 第38-39页 |
4.2 数据获取 | 第39-40页 |
4.3 高校绿色校园生态足迹分析 | 第40-43页 |
4.3.1 校园能源生态足迹分析 | 第40页 |
4.3.2 校园食物生态足迹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3.3 校园垃圾生态足迹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3.4 校园纸张生态足迹分析 | 第42页 |
4.3.5 校园水生态足迹分析 | 第42页 |
4.3.6 校园交通生态足迹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4 校园生态足迹与生态效率分析 | 第43-45页 |
4.5 校园生态足迹与生态效率对比分析 | 第45-48页 |
4.6 校园生态承载力计算与生态平衡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5 高校生态足迹削减对策建议 | 第51-57页 |
5.1 高校能源生态足迹削减对策建议 | 第51-53页 |
5.2 高校食物生态足迹削减对策建议 | 第53页 |
5.3 高校垃圾生态足迹削减对策建议 | 第53-54页 |
5.4 高校纸张生态足迹削减对策建议 | 第54页 |
5.5 高校水生态足迹削减对策建议 | 第54-56页 |
5.6 高校交通生态足迹削减对策建议 | 第56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8页 |
6.1 结论 | 第57页 |
6.2 展望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论文发表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