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插图与附表清单 | 第11-15页 |
1 绪论 | 第15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8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8页 |
1.1.3 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1.2 研究对象与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2.1 相关概念 | 第18-19页 |
1.2.2 研究对象 | 第19页 |
1.2.3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9-22页 |
1.3.1 国内外震后重建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9-20页 |
1.3.2 国内外纪念性建筑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0-21页 |
1.3.3 国内外使用后评价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1-22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22-25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4.2 研究框架 | 第23-25页 |
2 地震纪念性建筑基础理论与汶川地震纪念性建筑调研 | 第25-45页 |
2.1 地震纪念性建筑功能定位 | 第25-27页 |
2.1.1 纪念性建筑多样功能主题 | 第25-26页 |
2.1.2 地震纪念性建筑功能定位 | 第26页 |
2.1.3 地震纪念性建筑与其他震后重建建筑比较 | 第26-27页 |
2.2 地震纪念性建筑表达类型 | 第27-29页 |
2.2.1 纪念馆式 | 第27-28页 |
2.2.2 遗迹景观式 | 第28页 |
2.2.3 其他地震纪念性小品 | 第28-29页 |
2.3 汶川地震纪念性建筑调研 | 第29-43页 |
2.3.1 调研地点概述 | 第29-31页 |
2.3.2 重点案例选择依据 | 第31-32页 |
2.3.3 调研模式建构 | 第32-33页 |
2.3.4 主要调研点概况 | 第33-43页 |
2.4 小结 | 第43-45页 |
3 汶川地震纪念性建筑使用后评价 | 第45-71页 |
3.1 汶川地震纪念性建筑使用后评价体系建构 | 第45-55页 |
3.1.1 使用后评价方法理论概念 | 第45页 |
3.1.2 使用后评价方法过程建构 | 第45-48页 |
3.1.3 汶川地震纪念性建筑评价客体 | 第48页 |
3.1.4 汶川地震纪念性建筑评价主体 | 第48-49页 |
3.1.5 汶川地震纪念性建筑评价因子 | 第49-54页 |
3.1.6 汶川地震纪念性建筑使用后评价信息分析方法 | 第54-55页 |
3.2 汶川地震纪念性建筑使用后评价结果解析 | 第55-67页 |
3.2.1 北川县“‘5.12’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”使用后评价结果 | 第55-59页 |
3.2.2 汶川县“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”使用后评价结果 | 第59-64页 |
3.2.3 绵竹市“汉旺地震遗址公园”使用后评价结果 | 第64-67页 |
3.3 汶川地震纪念性建筑使用后评价结果总结 | 第67-68页 |
3.3.1 存在问题总结 | 第67-68页 |
3.3.2 可提取策略总结 | 第68页 |
3.4 小结 | 第68-71页 |
4 地震纪念性建筑设计策略 | 第71-87页 |
4.1 总体规划策略 | 第71-72页 |
4.1.1 选址 | 第71-72页 |
4.1.2 选址与交通关系 | 第72页 |
4.2 形象设计策略 | 第72-74页 |
4.2.1 形象生成 | 第72-73页 |
4.2.2 材料选择 | 第73-74页 |
4.3 空间营造策略 | 第74-78页 |
4.3.1 外部空间渲染 | 第74-75页 |
4.3.2 内部空间建构 | 第75-77页 |
4.3.3 组合空间关系 | 第77-78页 |
4.4 布展策略 | 第78-82页 |
4.4.1 遗址展示要点 | 第78-79页 |
4.4.2 室内展示类型 | 第79-81页 |
4.4.3 室内布展要点 | 第81-82页 |
4.5 心灵修复策略 | 第82-84页 |
4.5.1 渐进式流线序列 | 第82-83页 |
4.5.2 使用性质积极转化 | 第83-84页 |
4.5.3 公共活动参与引导 | 第84页 |
4.6 配套服务策略 | 第84-85页 |
4.6.1 旅游配套 | 第84页 |
4.6.2 服务配套 | 第84-85页 |
4.7 小结 | 第85-87页 |
5 设计案例解析及其优化:汉旺地震遗址公园优化设计 | 第87-103页 |
5.1 遗址公园基本概况 | 第87-88页 |
5.1.1 遗址公园基本概况 | 第87-88页 |
5.1.2 优化设计的相关要求 | 第88页 |
5.2 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 | 第88-93页 |
5.2.1 总体功能区规划原方案解析 | 第88-90页 |
5.2.2 总体功能分区现状与存在问题 | 第90-91页 |
5.2.3 总体功能分区优化方案 | 第91-93页 |
5.3 总体参观路线优化 | 第93-97页 |
5.3.1 原总体参观路线方案解析 | 第93-95页 |
5.3.2 总体参观路线现状与存在问题 | 第95页 |
5.3.3 总体参观路线优化方案 | 第95-97页 |
5.4 绵竹市抗震救灾·灾后重建纪念馆优化 | 第97-102页 |
5.4.1 纪念馆现状与存在问题 | 第97-98页 |
5.4.2 纪念馆优化方案 | 第98-102页 |
5.5 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6 结语 | 第103-105页 |
6.1 结论总结 | 第103页 |
6.2 主要创新点 | 第103-104页 |
6.3 后续研究及展望 | 第104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09页 |
附录 | 第109-135页 |
A.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9页 |
B.汶川地震纪念性建筑评价因子重要度问卷 | 第109-111页 |
C.汶川地震纪念性建筑使用后评价语义评价问卷 | 第111-113页 |
D.评价因子指标层权重运算 | 第113-122页 |
E.汶川地震纪念性建筑使用后评价结果 | 第122-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