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金代墓葬建筑形制与礼制探析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1.1 选题意义 | 第12页 |
1.2 研究范围 | 第12-16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6-22页 |
1.3.1 金墓的早期著录和调查 | 第16-17页 |
1.3.2 新中国成立后金墓的发现和研究 | 第17-22页 |
1.4 研究目的和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山西地域金墓的区域特征 | 第24-36页 |
2.1 我国金代墓葬的演变与发展 | 第24-28页 |
2.1.1 墓葬的起源 | 第24-25页 |
2.1.2 金代墓葬的历史发展背景 | 第25-27页 |
2.1.3 金代墓葬的现状 | 第27-28页 |
2.2 金代墓葬的区域建筑文化特征 | 第28-36页 |
2.2.1 我国金代墓葬的分布状况 | 第28页 |
2.2.2 金墓所反映的金代社会生活 | 第28-29页 |
2.2.3 各区域金墓特征 | 第29-31页 |
2.2.4 山西金代墓葬建筑背景 | 第31-32页 |
2.2.5 山西金代墓葬建筑区域特征 | 第32-36页 |
第三章 山西地域金代墓葬的形制与结构 | 第36-52页 |
3.1 山西地区金墓形制特征 | 第36-41页 |
3.1.1 方形墓 | 第36-41页 |
3.1.2 多角形墓 | 第41页 |
3.2 形制分类 | 第41-48页 |
3.2.1 砖室墓 | 第42-46页 |
3.2.2 石室墓 | 第46-48页 |
3.2.3 土洞墓 | 第48页 |
3.2.4 土坑墓 | 第48页 |
3.3 结构分类 | 第48-52页 |
3.3.1 竖穴类墓 | 第49-50页 |
3.3.2 室类墓 | 第50-52页 |
第四章 金代墓葬反映的社会礼制 | 第52-62页 |
4.1. 墓葬制度的文化背景 | 第52-54页 |
4.1.1 墓葬与建筑的关系 | 第52-53页 |
4.1.2 墓葬与文化的关系 | 第53-54页 |
4.2 丧葬观的发展 | 第54-56页 |
4.2.1 儒家的丧葬观 | 第54-55页 |
4.2.2 佛教的丧葬观 | 第55页 |
4.2.3 道教的丧葬观 | 第55-56页 |
4.3 社会阶层等级制度 | 第56-59页 |
4.3.1 法规化的丧葬制度 | 第56-57页 |
4.3.2 墓葬建筑的阶级特征 | 第57-59页 |
4.4 金代墓葬的民俗与民风 | 第59-62页 |
4.4.1 女真人墓 | 第59-60页 |
4.4.2 契丹人墓 | 第60-61页 |
4.4.3 汉人墓 | 第61-62页 |
第五章 墓葬装饰题材与内容的分类 | 第62-84页 |
5.1 砖雕与壁画内容的分类 | 第62-75页 |
5.1.1 人物类 | 第62-66页 |
5.1.2 生活类 | 第66-68页 |
5.1.3 文化类 | 第68-75页 |
5.1.4 建筑类 | 第75页 |
5.2 相关图像题材内涵的探讨 | 第75-82页 |
5.2.1 关于“墓主人”图 | 第76-77页 |
5.2.2 关于“妇人启门”图 | 第77-78页 |
5.2.3 关于孝行图 | 第78-80页 |
5.2.4 关于“八仙”图 | 第80-81页 |
5.2.5 关于杂剧图 | 第81-82页 |
5.2.6 关于出行图 | 第82页 |
5.3 题材与内容对山西地域文化的折射 | 第82-84页 |
结语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2页 |
附录一:表格 | 第92-112页 |
附录二:图片来源 | 第112-114页 |
致谢 | 第114-11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