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临床医学论文--诊断学论文--实验室诊断论文--免疫学检验论文

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相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体系的建立

中文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缩略语/符号说明第11-12页
前言第12-17页
    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研究目的第14页
    研究方法第14-17页
一、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相发光免疫检测体系的建立及条件优化第17-34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17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实验材料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原理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实验方法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抗体筛选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抗体生物素化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 抗体包被受体微球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4 校准品的制备及临床标本的采集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5 最佳抗体对的确定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6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7 检测体系的建立第23页
    2 结果第23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抗体组合筛选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 生物素化抗体及抗体包被受体微球最适反应浓度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检测缓冲液的优化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 供体微球的加样量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 加样顺序的优化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6 反应时间优化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7 检测体系的确定第32-33页
    3 小结第33-34页
二、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相免疫检测体系的方法学及临床评价第34-46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实验材料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实验仪器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实验试剂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 质控品、校准品及临床标本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检测方法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方法学评价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临床学评价第37-38页
    2 结果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方法学评价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灵敏度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准确性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精密度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4 特异性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5 稳定性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6 健康查体者HCG浓度范围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7 检测范围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8 Z因子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9 相关性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临床评价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χ~2检验第42页
    3 讨论第42-46页
结论第46-47页
参考文献第47-51页
发表论文情况说明第51-52页
附录第52-54页
综述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及临床意义第54-62页
    综述参考文献第60-62页
致谢第62页

论文共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重症监护疼痛观察量表在内科机械通气患者疼痛评估的适用性研究
下一篇:能谱CT碘基物质分析在肺癌诊疗中的初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