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26页 |
1.1 前言 | 第15页 |
1.2 CO_2的活化 | 第15-18页 |
1.3 CO_2催化加氢合成二甲醚的研究进展 | 第18-24页 |
1.3.1 CO_2催化加氢合成二甲醚工艺的研究进展 | 第18页 |
1.3.2 CO_2催化加氢合成二甲醚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1.3.3 密度泛函理论及CO_2催化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反应机理研究 | 第19-22页 |
1.3.4 CO_2催化加氢合成二甲醚本征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4页 |
1.4 选题依据、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1.4.1 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24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Cu-Fe-Zr/HZSM-5的制备及其催化CO_2加氢合成二甲醚 | 第26-44页 |
2.1 前言 | 第26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6-29页 |
2.2.1 Cu-Fe-Zr/HZSM-5 的制备 | 第26-27页 |
2.2.2 Cu-Fe-Zr/HZSM-5 的活性评价 | 第27-28页 |
2.2.3 Cu-Fe-Zr/HZSM-5 的表征 | 第28-29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9-43页 |
2.3.1 制备条件对Cu-Fe-Zr/HZSM-5催化CO_2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影响 | 第29-32页 |
2.3.2 Cu-Fe-Zr的晶相结构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3.3 Cu-Fe-Zr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3.4 Cu-Fe-Zr前驱体的热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3.5 Cu-Fe-Zr的X光电子能谱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3.6 Cu-Fe-Zr的H_2程序升温还原分析 | 第36-38页 |
2.3.7 Cu-Fe-Zr的H_2程序升温脱附分析 | 第38-39页 |
2.3.8 Cu-Fe-Zr的CO_2程序升温脱附分析 | 第39-40页 |
2.3.9 反应条件对Cu-Fe-Zr/HZSM-5催化CO_2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2.3.10 Cu-Fe-Zr/HZSM-5的稳定性考察 | 第42-4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三章 Cu-Fe-Zr/HZSM-5催化CO_2加氢合成二甲醚的本征动力学 | 第44-55页 |
3.1 前言 | 第44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4-45页 |
3.2.1 内、外扩散影响排除实验 | 第44-45页 |
3.2.2 本征动力学实验 | 第45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53页 |
3.3.1 内、外扩散消除 | 第45-46页 |
3.3.2 CO_2催化加氢合成二甲醚的机理假设 | 第46-48页 |
3.3.3 本征动力学模型推导 | 第48-49页 |
3.3.4 本征动力学参数估计与模型筛选 | 第49-52页 |
3.3.5 本征动力学模型检验 | 第52-5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四章 CO_2在Cu(111)面上的吸附状态及甲醇合成过程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| 第55-66页 |
4.1 前言 | 第55页 |
4.2 分子模拟计算方法 | 第55-58页 |
4.2.1 分子模拟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| 第56-57页 |
4.2.2 CO_2在Cu(111)面的吸附能的计算 | 第57页 |
4.2.3 甲醇合成过程过渡态搜索及动力学模拟计算 | 第57-58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8-65页 |
4.3.1 CO_2分子在Cu(111)面吸附状态分析 | 第58-59页 |
4.3.2 CO_2在Cu(111)面上进行甲醇合成过程分析 | 第59-6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5.1 结论 | 第66-67页 |
5.2 展望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