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1 前言 | 第11-15页 |
1.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1.2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| 第12页 |
1.2 研究内容及思路和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2.1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2.2 研究框架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重点、难点和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2 基本概念及理论 | 第15-21页 |
2.1 城市社区基本概念及种类 | 第15页 |
2.1.1 城市社区基本概念 | 第15页 |
2.1.2 城市社区的分类 | 第15页 |
2.2 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| 第15-18页 |
2.2.1 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| 第15-16页 |
2.2.2 城市社区治安管理内容 | 第16-17页 |
2.2.3 加强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的意义 | 第17-18页 |
2.3 合作治理的基本理论 | 第18-21页 |
2.3.1 合作治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| 第18页 |
2.3.2 合作治理理论发展趋势 | 第18-19页 |
2.3.3 治安合作治理的特点 | 第19-21页 |
3 我国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的现状 | 第21-30页 |
3.1 我国城市社区治安管理取得的成效 | 第21-23页 |
3.1.1 确立基础地位 | 第21页 |
3.1.2 建立组织系统 | 第21-23页 |
3.1.3 促进转型发展 | 第23页 |
3.2 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目前存在问题 | 第23-26页 |
3.2.1 政府垄断 | 第24页 |
3.2.2 体制不全 | 第24-26页 |
3.2.3 资源欠缺 | 第26页 |
3.3 城市社区治安管理问题分析 | 第26-30页 |
3.3.1 管理观念陈旧 | 第27页 |
3.3.2 法规严重滞后 | 第27-28页 |
3.3.3 宣传认识不够 | 第28-30页 |
4 城市社区治安合作治理构想 | 第30-37页 |
4.1 合作治理主体的职责 | 第30-32页 |
4.1.1 元治理主体——政权机关职责 | 第30页 |
4.1.2 效率型主体——企业职责 | 第30-31页 |
4.1.3 公益型主体——社会组织及辖区事业单位职责 | 第31-32页 |
4.1.4 参与型主体——社区居民义务 | 第32页 |
4.2 合作治理主体合作实现的原则 | 第32-33页 |
4.2.1 民主平等原则 | 第32页 |
4.2.2 相互信任原则 | 第32-33页 |
4.2.3 适当竟争原则 | 第33页 |
4.3 合作治理主体合作的实现机制 | 第33-37页 |
4.3.1 政府主导机制 | 第34页 |
4.3.2 平等协商机制 | 第34-35页 |
4.3.3 利益制衡机制 | 第35页 |
4.3.4 资源共享机制 | 第35-36页 |
4.3.5 监督评估机制 | 第36-37页 |
5 宁波市江东区东柳街道城市社区治安合作治理实践分析 | 第37-47页 |
5.1 案例背景 | 第37-38页 |
5.1.1 东柳街道概况 | 第37页 |
5.1.2 东柳街道城市社区治安概况 | 第37-38页 |
5.2 东柳街道城市社区治安合作治理模式探析 | 第38-41页 |
5.2.1 城市社区治安合作治理模式的发展 | 第38-39页 |
5.2.2 城市社区治安合作治理主体责任 | 第39-40页 |
5.2.3 城市社区治安合作治理分析 | 第40-41页 |
5.3 东柳街道城市社区治安合作治理模式的成效与问题 | 第41-42页 |
5.3.1 东柳街道城市社区治安合作治理模式取得的成效 | 第42页 |
5.3.2 东柳街道城市社区治安合作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| 第42页 |
5.4 总结及对策 | 第42-47页 |
5.4.1 城市社区治安合作治理实现的关键变量 | 第43-44页 |
5.4.2 城市社区治安合作治理实现的障碍 | 第44-45页 |
5.4.3 实现合作治理的对策 | 第45-47页 |
6 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