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cGIS在数字矿山中的应用研究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4页 |
| 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8页 |
| 1.2 数字矿山的发展 | 第8-9页 |
| 1.3 三维矿山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| 1.3.1 国内情况 | 第10-11页 |
| 1.3.2 国外情况 | 第11-12页 |
| 1.4 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2页 |
| 1.5 研究内容 | 第12-14页 |
| 2 罕达盖林场矿区地理位置及矿区工程测量 | 第14-17页 |
| 2.1 矿区地理位置 | 第14-15页 |
| 2.2 矿区地形及工程测量 | 第15-17页 |
| 2.2.1 原有测绘资料分析 | 第15页 |
| 2.2.2 控制测量 | 第15-17页 |
| 3 罕达盖林场矿山矿区地质 | 第17-24页 |
| 3.1 地层 | 第17-18页 |
| 3.2 岩浆岩 | 第18-19页 |
| 3.3 脉岩 | 第19页 |
| 3.4 矿体特征 | 第19-23页 |
| 3.4.1 C1 高磁异常区 | 第20-21页 |
| 3.4.2 C2 高磁异常区 | 第21-23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| 4 罕达盖林场矿山地表模型的建立 | 第24-37页 |
| 4.1 TIN 与 GRID 的选择 | 第24-27页 |
| 4.1.1 规则格网 | 第24-26页 |
| 4.1.2 不规则三角网 | 第26-27页 |
| 4.2 DEM 的构建 | 第27-31页 |
| 4.2.1 R2V 进行高程赋值 | 第28-30页 |
| 4.2.2 TIN 的生成 | 第30-31页 |
| 4.3 DEM 生成 | 第31-32页 |
| 4.4 DEM 在矿山中的应用 | 第32-36页 |
| 4.4.1 等高线的自动生成 | 第32-33页 |
| 4.4.2 DEM 中坡向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4.4.3 DEM 的矿山阴影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5 罕达盖林场矿山地质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| 第37-57页 |
| 5.1 三维可视化模型 | 第37-39页 |
| 5.1.1 数值模型 | 第37-38页 |
| 5.1.2 几何模型 | 第38-39页 |
| 5.2 三维地质模型 | 第39-44页 |
| 5.2.1 面模型 | 第39-41页 |
| 5.2.2 体模型 | 第41-44页 |
| 5.3 构建地质模型 | 第44-49页 |
| 5.3.1 钻孔数据的准备 | 第44-45页 |
| 5.3.2 地质三维模型的建立 | 第45-49页 |
| 5.4 品位的估算 | 第49-56页 |
| 5.4.1 品位插值 | 第49-50页 |
| 5.4.2 品位插值过程 | 第50-56页 |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| 6 结论 | 第57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| 在学研究成果 | 第62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