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测绘学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

地面沉降数据库规划与结构设计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4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 1.3 论文研究来源及研究内容第12页
    1.4 论文组织结构第12-13页
    1.5 技术路线第13-14页
第二章 数据库理论基础第14-21页
    2.1 空间数据库概述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空间数据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空间数据库特征第15-16页
    2.2 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文件管理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文件与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对象-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第17-18页
    2.3 空间数据库引擎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ArcSDE 与 OracleSpatial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ArcSDE 与 OracleSpatial 比较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ArcSDE 与 Oracle 的集成第19页
    2.4 数据字典第19-21页
第三章 地面沉降数据库设计第21-49页
    3.1 地面沉降监测数据来源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地面沉降监测内容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特点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地面沉降数据分类第23-26页
    3.2 属性数据库设计第2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属性表设计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体属性表关系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属性表结构设计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属性数据编码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数据字典设计第38-39页
    3.3 空间数据库设计第39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空间数据库设计原则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空间数据库建设的目标、技术依据与技术指标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空间数据库概念设计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空间数据库逻辑设计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空间数据库存储结构设计第46-49页
第四章 地面沉降数据库实现第49-55页
    4.1 地面沉降采集子系统数据字典第49-52页
    4.2 地面沉降采集子系统第52-53页
    4.3 属性数据库第53-55页
结论与展望第55-57页
    结论第55页
    展望第55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61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1-62页
致谢第62页

论文共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移动窗口法的岷江干旱河谷景观格局梯度分析
下一篇:基于B/S架构的大西安地裂缝地面沉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