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 论文研究来源及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1.4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12-13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数据库理论基础 | 第14-21页 |
2.1 空间数据库概述 | 第14-16页 |
2.1.1 空间数据 | 第14-15页 |
2.1.2 空间数据库特征 | 第15-16页 |
2.2 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 | 第16-18页 |
2.2.1 文件管理 | 第16页 |
2.2.2 文件与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 | 第16-17页 |
2.2.3 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 | 第17页 |
2.2.4 对象-关系型数据库管理 | 第17页 |
2.2.5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 | 第17-18页 |
2.3 空间数据库引擎 | 第18-19页 |
2.3.1 ArcSDE 与 OracleSpatial | 第18-19页 |
2.3.2 ArcSDE 与 OracleSpatial 比较 | 第19页 |
2.3.3 ArcSDE 与 Oracle 的集成 | 第19页 |
2.4 数据字典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地面沉降数据库设计 | 第21-49页 |
3.1 地面沉降监测数据来源 | 第21-26页 |
3.1.1 地面沉降监测内容 | 第21-22页 |
3.1.2 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特点 | 第22-23页 |
3.1.3 地面沉降数据分类 | 第23-26页 |
3.2 属性数据库设计 | 第26-39页 |
3.2.1 属性表设计 | 第26-29页 |
3.2.2 实体属性表关系 | 第29-31页 |
3.2.3 属性表结构设计 | 第31-33页 |
3.2.4 属性数据编码 | 第33-38页 |
3.2.5 数据字典设计 | 第38-39页 |
3.3 空间数据库设计 | 第39-49页 |
3.3.1 空间数据库设计原则 | 第39-40页 |
3.3.2 空间数据库建设的目标、技术依据与技术指标 | 第40-43页 |
3.3.3 空间数据库概念设计 | 第43-45页 |
3.3.4 空间数据库逻辑设计 | 第45-46页 |
3.3.5 空间数据库存储结构设计 | 第46-49页 |
第四章 地面沉降数据库实现 | 第49-55页 |
4.1 地面沉降采集子系统数据字典 | 第49-52页 |
4.2 地面沉降采集子系统 | 第52-53页 |
4.3 属性数据库 | 第53-55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5-57页 |
结论 | 第55页 |
展望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