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--植物生态学论文

呼伦贝尔典型草原不同群落类型碳密度研究

中文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目录第8-11页
1 引言第11-14页
    1.1 草原生态系统碳存储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国内草原碳存储量研究进展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国外草地碳存储量研究进展第12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-14页
2 材料与方法第14-19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概况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理位置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地质地貌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气候土壤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植被类型第14页
    2.2 研究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2.3 研究方法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数据获取与样品采集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1 地上生物量采集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2 地下生物量的采集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3 土样采集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样品测定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1 土壤容重测定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2 土壤有机碳含量测定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数据分析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生物多样性测定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数据处理第18-19页
3 结果与分析第19-55页
    3.1 12种群落类型的结构特征第19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物种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第19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多样性指数第27-29页
    3.2 12种群落类型生物量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12种群落类型植被活体层生物量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12种群落类型地表凋落物层生物量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12种群落类型植被地下部分生物量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12种群落类型植被总生物量第32-33页
    3.3 12种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容重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12种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12种群落类型土壤容重第34-37页
    3.4 12种群落类型碳密度第37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12种群落类型植被活体层碳密度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12种群落类型凋落物层碳密度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12种群落类型植被地下部分碳密度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12种群落类型植被总碳密度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12种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第41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二者间的关系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7 12种群落类型总碳密度第47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7.1 差巴嘎蒿+糙隐子草(AC)群落总碳密度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7.2 差巴嘎蒿+羊草(AL)群落总碳密度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7.3 糙隐子草+大针茅(CS)群落总碳密度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7.4 克氏针茅+糙隐子草(SC)群落总碳密度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7.5 冷蒿+糙隐子草(ArC)群落总碳密度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7.6 羊草+寸草苔(LC)群落总碳密度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7.7 羊草(L)群落总碳密度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7.8 冰草+羊草(AgL)群落总碳密度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7.9 多根葱+大针茅(AS)群落总碳密度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7.10 寸草苔+大针茅(CaS)群落总碳密度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7.11 大针茅+糙隐子草(StC)群落总碳密度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7.12 旱苗蓼+杂草(PZ)群落总碳密度第53-55页
4 讨论第55-57页
    4.1 植被碳密度第55页
    4.2 土壤有机碳密度第55-57页
5 结论第57-58页
参考文献第58-64页
致谢第64-65页
作者简介第65-66页
附图第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苏云金芽孢杆菌对三苯基锡的降解特性和降解途径
下一篇:絮凝反应器内流场对微生物絮凝剂MBFGA1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