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25页 |
1.1 研究准备 | 第9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1.1.3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0页 |
1.1.4 重庆市概况 | 第10-12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2-19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2.3 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评价 | 第18-19页 |
1.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 | 第19-21页 |
1.3.1 “城”“乡”的界定 | 第19页 |
1.3.2 基本公共服务的界定 | 第19-20页 |
1.3.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操作性定义 | 第20-21页 |
1.4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1-25页 |
1.4.1 公共产品理论 | 第21-22页 |
1.4.2 公平正义理论 | 第22-23页 |
1.4.3 新公共服务理论 | 第23-25页 |
2 重庆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的程度分析 | 第25-40页 |
2.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程度的评价方法 | 第25-28页 |
2.1.1 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25-26页 |
2.1.2 指标评价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1.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构建 | 第27-28页 |
2.1.4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评价方法的信度 | 第28页 |
2.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8-34页 |
2.2.1 对现有文献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评价指标选择的评价 | 第28-31页 |
2.2.2 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及操作 | 第31-32页 |
2.2.3 评价指标体系 | 第32-33页 |
2.2.4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程度的评价指标的效度 | 第33-34页 |
2.3 重庆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程度分析——与贵州、四川的比较 | 第34-40页 |
2.3.1 比较分析的原因与数据来源 | 第34-35页 |
2.3.2 重庆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指数——与贵州、四川的比较 | 第35-40页 |
3 重庆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非均等化的归因分析 | 第40-50页 |
3.1 重庆地方政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划分中的问题 | 第40-42页 |
3.1.1 市级政府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责任偏少 | 第40-41页 |
3.1.2 区级政府与县级政府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职责分割 | 第41-42页 |
3.2 重庆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统筹管理不足 | 第42-48页 |
3.2.1 缺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的统一市级标准 | 第44页 |
3.2.2 缺乏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的市级配套政策 | 第44-47页 |
3.2.3 缺乏促进城乡基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的市级监督机制 | 第47页 |
3.2.4 缺乏引导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的评估方案 | 第47页 |
3.2.5 缺乏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的反馈机制 | 第47-48页 |
3.3 重庆地方政府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的方式单一 | 第48-50页 |
3.3.1 供给主体单一:政府缺乏与民众的合作 | 第48-49页 |
3.3.2 政府间缺乏合作 | 第49-50页 |
4 重庆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的策略优化 | 第50-55页 |
4.1 强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的统筹部署 | 第50-52页 |
4.1.1 市级政府与区县政府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共担 | 第50页 |
4.1.2 建立统一市级标准 | 第50-51页 |
4.1.3 推进各级政府间合作互助 | 第51-52页 |
4.1.4 完善市级配套措施 | 第52页 |
4.2 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的组织管理 | 第52-55页 |
4.2.1 建立市级领导小组 | 第52-53页 |
4.2.2 纳入政府工作实绩考评 | 第53页 |
4.2.3 建立回应机制 | 第53-55页 |
5 研究结论 | 第55-57页 |
5.1 结论 | 第55页 |
5.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| 第55-57页 |
5.2.1 创新之处 | 第55-56页 |
5.2.2 研究的不足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附录 | 第62页 |
A.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62页 |
B.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62页 |
C.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