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药学论文--药事组织论文

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1章 绪论第8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9页
    1.2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思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方法第10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研究概况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研究概况第11-13页
    1.4 药品安全监管相关理论依据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相关理论的应用第15-17页
第2章 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现状透视第17-23页
    2.1 我国药品监管的发展历程第17-18页
    2.2 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的体制第18-19页
    2.3 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的法制第19页
    2.4 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的政策措施第19-23页
第3章 欧盟、美国药品安全监管及对我国的启示第23-28页
    3.1 欧盟的药品安全监管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欧盟药品的监管立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欧盟药品监管的最高机构—欧洲药品管理局第24页
    3.2 美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美国药品的监管立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美国药品监管最高机构—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25-26页
    3.3 欧盟、美国的药品监管对我国的启示第26-28页
第4章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我国现有药品安全监管问题探究第28-31页
    4.1 信息不对称导致药品安全监管失灵第28页
    4.2 委托代理链中各方效用目标不一致第28-29页
    4.3 社会组织对“监管者”缺乏监管第29页
    4.4 药品安全监管中的委托代理链条冗长第29-30页
    4.5 药品监管制度与法制不健全第30页
    4.6 药品安全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第30-31页
第5章 药品安全监管中的委托代理分析第31-39页
    5.1 药品安全监管的委托代理框架第31页
    5.2 药品安全监管的委托代理关系梳理第31-34页
    5.3 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机制设计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消费者与监管机构的激励机制设计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监管机构与涉药企业的激励机制设计第37-39页
第6章 委托代理视角下完善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第39-44页
    6.1 完善药品安全信息披露机制,促进信息规范化流通第39页
    6.2 健全激励相容机制,统一多方效用目标第39-40页
    6.3 培育社会组织,加强对“监管者”的监管力度第40页
    6.4 缩短委托代理链条,提高药品安全监管效率第40-41页
    6.5 强化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及法制保障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加快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化进程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合理增加地方性法规第41-42页
    6.6 完善药品安全信用评价体系,强化涉药企业社会责任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6.6.1 建立药品生产企业诚信评价体系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6.6.2 建立健全执业药师体系第42-44页
第7章 结论第44-46页
参考文献第46-49页
致谢第49-5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0页

论文共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AAV9-shRNA-ADRB1-ZsGreen转染SHR心肌下调β1-AR表达对美托洛尔降压疗效的影响
下一篇:CYP1A2基因多态性与度洛西汀抗抑郁临床效应的关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