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4页 |
(一)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(三)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2-13页 |
(四) 文章可能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一、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 | 第14-20页 |
(一) 对英国古典经济学批判继承 | 第14-16页 |
1. 威廉·配第奠定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 | 第14页 |
2. 亚当·斯密对威廉·配第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| 第14-15页 |
3. 大卫·李嘉图对亚当·斯密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| 第15-16页 |
(二)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| 第16-20页 |
1. 对英国古典劳动价值论批判的继承与创新 | 第16-18页 |
2. 马克思对劳动本质的剖析 | 第18页 |
3. 马克思关于劳动范畴的论述 | 第18-20页 |
二、 信息化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变化 | 第20-29页 |
(一) 信息化社会内涵及特点 | 第20-21页 |
1. 信息化社会内涵 | 第20页 |
2. 信息化社会的特点 | 第20-21页 |
(二) 信息化条件下劳动形式的变化 | 第21-24页 |
1. 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 | 第21-22页 |
2. 操作劳动转向管理劳动 | 第22-23页 |
3. 重复劳动转向创新劳动 | 第23页 |
4. 简单劳动转向复杂劳动 | 第23-24页 |
(三) 信息化条件下价值创造范围拓展 | 第24-26页 |
1. 流通领域的商品生产及创造价值 | 第24-25页 |
2. 服务领域商品生产及创造价值 | 第25页 |
3. 精神领域的商品生产及创造价值 | 第25页 |
4. 技术、信息领域的商品生产及创造价值 | 第25-26页 |
(四) 信息化条件下价值创造的源泉和特点 | 第26-29页 |
1. 价值创造的源泉 | 第26-27页 |
2. 价值创造的特点 | 第27-29页 |
三、 信息化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面临的挑战 | 第29-35页 |
(一) 来自理论方面的挑战 | 第29-32页 |
1. 要素价值论 | 第29-30页 |
2. 效用价值论 | 第30-31页 |
3. 创新价值论 | 第31-32页 |
(二) 来自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 | 第32-35页 |
1. 劳动领域新情况 | 第32-33页 |
2. 所有制及分配制度新变化 | 第33-35页 |
四、 信息化条件下发展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| 第35-42页 |
(一) 准确把握当前多种劳动形式 | 第35-37页 |
1. 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 | 第35页 |
2. 科技劳动的创新地位 | 第35-36页 |
3. 管理劳动的整合地位 | 第36-37页 |
4. 服务劳动的保障地位 | 第37页 |
5. 信息劳动的细节地位 | 第37页 |
(二) 充分认识当前经济发展形势 | 第37-42页 |
1. 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 | 第38页 |
2. 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作为首要任务 | 第38-39页 |
3. 要准确把握非劳动性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 | 第39页 |
4. 要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 | 第39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