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9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3 现状分析 | 第12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2 交通情况调查 | 第12-17页 |
2.1 调查路段选取 | 第12-13页 |
2.2 调查路段基本信息 | 第13页 |
2.3 调查方案 | 第13-15页 |
2.3.1 调查时间 | 第13-15页 |
2.3.2 调查内容 | 第15页 |
2.4 调查结果及数据统计 | 第15-17页 |
2.5 调查结果分析 | 第17页 |
3 有限元模型 | 第17-23页 |
3.1 薄板小挠度理论 | 第17-18页 |
3.2 轮迹路面板的地基假设 | 第18-20页 |
3.2.1 板与地基的联系假设 | 第18页 |
3.2.2 地基假设 | 第18-20页 |
3.3 水泥混凝土轮迹路面板的有限几何尺寸性质 | 第20页 |
3.4 有限元模型 | 第20-23页 |
3.4.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0-21页 |
3.4.2 模型参数 | 第21页 |
3.4.3 单元划分 | 第21-22页 |
3.4.4 边界条件 | 第22-23页 |
4 轮迹路面板宽度确定 | 第23-27页 |
4.1 轮距分析 | 第23页 |
4.2 轮迹路面板倾覆性分析 | 第23-25页 |
4.3 侧向倾覆的有限元验证 | 第25-27页 |
5 轮迹路面板应力分析 | 第27-47页 |
5.1 最不利荷位确定 | 第27-28页 |
5.1.1 典型荷位选择 | 第27-28页 |
5.1.2 典型荷位计算结果 | 第28页 |
5.2 荷载应力分析 | 第28-31页 |
5.2.1 基层厚度分析 | 第29-30页 |
5.2.2 基层模量、轮迹板长、厚的影响分析 | 第30-31页 |
5.3 综合因素分析 | 第31-34页 |
5.3.1 板长、厚对最大主应力综合影响 | 第31-32页 |
5.3.2 板长、基层模量对最大主应力综合影响 | 第32-34页 |
5.4 轮迹路面板合理尺寸计算 | 第34-42页 |
5.4.1 荷载应力计算 | 第34-37页 |
5.4.3 温度应力计算 | 第37-38页 |
5.4.4 温度应力计算结果 | 第38-42页 |
5.5 轮迹板合理尺寸确定 | 第42-47页 |
5.5.1 尺寸选择标准 | 第42页 |
5.5.2 综合应力γ_γ(σ_(pr)+σ_(tr))计算结果 | 第42-45页 |
5.5.3 合理尺寸确定 | 第45-47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4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47-49页 |
6.1 结论 | 第47-48页 |
6.2 展望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附录A | 第52-53页 |
附录B | 第53-56页 |
附录C | 第56-5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