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9-10页 |
摘要 | 第10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6页 |
1.1 引言 | 第14页 |
1.2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和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研究 | 第14-17页 |
1.2.1 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2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3 选择标记基因的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3.1 草甘膦抗性基因的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3.2 草甘膦抗性基因的应用 | 第19页 |
1.4 植物磷吸收转运调控机制的研究 | 第19-25页 |
1.4.1 提高有效磷吸收利用能力的必要性 | 第19-20页 |
1.4.2 植物磷酸盐转运体PHT1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1.4.3 PHT1的四级调控模型 | 第21页 |
1.4.4 伴侣蛋白PHF1功能的重要性 | 第21-25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OsPHF1超表达转基因苗的获得及插入位点分析 | 第26-41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6-27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7-37页 |
2.2.1 OsPHF1抗草甘膦除草剂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27-28页 |
2.2.2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 | 第28-30页 |
2.2.3 T0代转基因水稻的鉴定 | 第30-32页 |
2.2.4 OsPHF1超表达株系的插入位点鉴定(FPNI-PCR方法) | 第32-37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1页 |
2.3.1 载体构建结果分析 | 第37-38页 |
2.3.2 转基因水稻TO代PCR检测结果 | 第38-39页 |
2.3.3 OsPHF1超表达株系的插入位点分析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OsPHF1超表达转基因株系的表型分析 | 第41-47页 |
3.1 材料 | 第41页 |
3.2 方法 | 第41-44页 |
3.2.1 实验设计 | 第41页 |
3.2.2 田间试验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| 第41-43页 |
3.2.3 OsPHF1超表达株系T1代遗传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2.4 OsPHF1超表达株系T1代田间表型考察 | 第44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4-47页 |
3.3.1 田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测定结果 | 第44页 |
3.3.2 OsPHF1超表达株系T1代遗传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3.3 OsPHF1超表达株系T1代田间表型分析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OsPHFl超表达株系的后代分析 | 第47-57页 |
4.1 材料 | 第47页 |
4.2 方法 | 第47-54页 |
4.2.1 OsPHF1超表达株系T2代纯合体鉴定 | 第47页 |
4.2.2 OsPHF1超表达纯合株系的RT-PCR和qRT-PCR分析 | 第47-50页 |
4.2.3 OsPHF1超表达株系的Western blot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2.4 OsPHF1超表达纯合株系的有效磷测定 | 第52-54页 |
4.3 结果分析 | 第54-57页 |
4.3.1 OsPHF1超表达株系T2代纯合体鉴定结果 | 第54页 |
4.3.2 OsPHF1超表达株系的RT-PCR和qRT-PCR检测结果 | 第54-55页 |
4.3.3 OsPHF1超表达株系的western blot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3.4 OsPHF1超表达株系有效磷测定 | 第56-57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5.1 结论 | 第57-58页 |
5.2 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