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7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1.2 全新世研究概况 | 第8-11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研究方法、思路与成果 | 第13-17页 |
2.1 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2.1.1 实验方法 | 第13-15页 |
2.1.2 分析数据 | 第15页 |
2.2 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2.3 创新性成果 | 第16-17页 |
第三章 区域概况以及材料研究 | 第17-21页 |
3.1 研究区域的地理环境 | 第17-18页 |
3.2 洞穴及石笋材料概况 | 第18-21页 |
3.2.1 洞穴概况 | 第18-19页 |
3.2.2 CJC1石笋材料 | 第19-21页 |
第四章 石笋时标的建立 | 第21-27页 |
4.1 铀系测年结果 | 第21-22页 |
4.2 石笋时标的建立 | 第22-25页 |
4.2.1 CJC1-1时标的建立 | 第22-23页 |
4.2.2 CJC1-2时标的建立 | 第23-24页 |
4.2.3 石笋时标的检验 | 第24-25页 |
4.3 石笋生长速率 | 第25-27页 |
第五章 石笋CJC1的δ~(18)O记录 | 第27-34页 |
5.1 δ~(18)O的气候意义 | 第27-29页 |
5.2 石笋CJCI的δ~(18)O记录重复性检验 | 第29-31页 |
5.3 CJC1氧同位素记录变化特征 | 第31-34页 |
第六章 全新世亚洲季风演化特征 | 第34-38页 |
6.1 亚洲季风演化的一致性 | 第34-36页 |
6.2 低纬季风与高纬气候以及太阳辐射的对比 | 第36-38页 |
第七章 中晚全新世气候波动 | 第38-43页 |
7.1 5.6ka BP弱季风事件 | 第39-41页 |
7.2 4.5ka BP弱季风事件 | 第41-43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43-44页 |
认识与结论 | 第43页 |
不足与展望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