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死缓限制减刑:一个全新的刑法制度 | 第8-14页 |
一、死缓限制减刑制度的建立 | 第8页 |
二、死缓限制减刑制度的规范目的 | 第8-12页 |
(一) 解决“生刑过轻,死刑过重”的矛盾,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| 第9-10页 |
(二) 作为限制乃至废除死刑后的替代刑 | 第10页 |
(三) 遏制死缓执行中的腐败现象 | 第10-12页 |
三、死缓限制减刑的性质:刑罚制度抑或刑罚执行制度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死缓限制减刑: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反思 | 第14-24页 |
一、限制减刑的理论缺陷 | 第14-19页 |
(一) 死刑废止不需要限制减刑作为替代刑 | 第14-17页 |
(二) 死缓限制减刑并不利于废除死刑 | 第17-19页 |
二、限制减刑的实务弊端 | 第19-24页 |
(一) 限制减刑并不利于预防犯罪 | 第19-20页 |
(二) 限制减刑并不利于监狱改造 | 第20-24页 |
1、限制减刑并不利于罪犯改造 | 第21页 |
2、限制减刑罪犯抵制改造的心理学分析 | 第21-24页 |
第三章 复权制度:死缓限制减刑制度的改进路向 | 第24-34页 |
一、复权制度的定义 | 第24-26页 |
二、复权制度的价值 | 第26-29页 |
(一) 复权制度的本体价值 | 第27-28页 |
1、复权制度的正义性 | 第27页 |
2、复权制度的效率性 | 第27-28页 |
(二) 复权制度的外在价值 | 第28-29页 |
1、刑罚目的的要求 | 第28页 |
2、体现了刑罚的科学化 | 第28页 |
3、排除受刑人回归社会的障碍 | 第28-29页 |
三、复权制度建立的意义 | 第29-31页 |
(一) 我国“宽严相济”刑事政策的应有之义 | 第29页 |
(二) 保持刑法体系内部的协调一致 | 第29-30页 |
(三) 有利于促使罪犯认真改造与再社会化 | 第30-31页 |
四、复权制度的建构设想 | 第31-34页 |
(一) 复权制度的司法化 | 第31-32页 |
(二) 复权制度的事前立法化 | 第32页 |
(三) 复权制度的程序构建 | 第32-33页 |
(四) 复权制度的监督体系 | 第33-34页 |
结语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7页 |
致谢 | 第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