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前言 | 第10-11页 |
1.材料与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1 资料来源 | 第11页 |
1.2 选择标准 | 第11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2 结果 | 第12-49页 |
2.1 茯苓 | 第12-14页 |
2.2 甘草 | 第14-16页 |
2.3 白术 | 第16-18页 |
2.4 当归 | 第18-20页 |
2.5 白芍 | 第20-22页 |
2.6 黄芪 | 第22-24页 |
2.7 陈皮 | 第24-26页 |
2.8 半夏 | 第26-27页 |
2.9 丹参 | 第27-29页 |
2.10 生地黄 | 第29-31页 |
2.11 山药 | 第31-33页 |
2.12 山楂 | 第33-35页 |
2.13 赤芍 | 第35-37页 |
2.14 麦芽 | 第37-39页 |
2.15 延胡索 | 第39-41页 |
2.16 薏苡仁 | 第41-42页 |
2.17 连翘 | 第42-45页 |
2.18 临床常用剂量与《中国药典》剂量的比较 | 第45-47页 |
2.19 临床剂量阈与《中国药典》剂量的比较 | 第47-49页 |
3 结论与展望 | 第49-51页 |
文献综述 | 第51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交流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