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符号对照表 | 第15-16页 |
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| 第16-1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8-38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8-21页 |
1.1.1 异构网络面临的严峻挑战 | 第19页 |
1.1.2 多天线物理层安全技术的研究意义 | 第19页 |
1.1.3 随机异构网络中多天线物理层安全的研究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1.4 课题来源 | 第20-21页 |
1.2 随机异构网络物理层安全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1-24页 |
1.2.1 基于随机几何的无线网络建模基础理论 | 第21-22页 |
1.2.2 物理层安全基础理论 | 第22-24页 |
1.3 相关研究现状概述 | 第24-32页 |
1.3.1 多天线物理层安全传输技术简介与研究现状 | 第24-29页 |
1.3.2 异构网络物理层安全研究现状 | 第29-32页 |
1.4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不足 | 第32-33页 |
1.5 主要创新点及贡献 | 第33-35页 |
1.6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35-38页 |
第二章 基于MU-MIMO技术的多跳异构网络安全传输 | 第38-52页 |
2.1 引言 | 第38-39页 |
2.2 系统模型 | 第39-42页 |
2.2.1 常规模式下的信道模型 | 第40-41页 |
2.2.2 Adhoc模式下的信道模型 | 第41-42页 |
2.3 安全性能分析框架 | 第42-47页 |
2.3.1 安全覆盖概率评估方法 | 第42-45页 |
2.3.2 可达遍历安全吞吐量评估方法 | 第45-47页 |
2.4 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47-5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三章 多天线认知异构网络物理层安全理论模型与性能分析 | 第52-68页 |
3.1 引言 | 第52-53页 |
3.2 系统模型 | 第53-56页 |
3.2.1 主用户网络信道模型 | 第54页 |
3.2.2 认知用户网络信道模型 | 第54-55页 |
3.2.3 认知用户网络的安全传输机制 | 第55-56页 |
3.3 主用户网络的综合安全性能分析框架 | 第56-58页 |
3.3.1 主用户网络的可靠性分析 | 第56-57页 |
3.3.2 主用户网络的安全性分析 | 第57-58页 |
3.3.3 主用户网络的传输安全中断概率 | 第58页 |
3.4 认知用户网络的综合安全性能分析框架 | 第58-60页 |
3.4.1 认知用户网络的可靠性分析 | 第58-59页 |
3.4.2 认知用户网络的安全性分析 | 第59页 |
3.4.3 认知用户网络的传输安全中断概率 | 第59-60页 |
3.5 认知异构网络的平均安全吞吐量分析 | 第60-61页 |
3.6 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61-64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64页 |
3.8 本章附录 | 第64-68页 |
3.8.1 引理3-2的证明 | 第64-65页 |
3.8.2 定理3-2的证明 | 第65-66页 |
3.8.3 定理3-4的证明 | 第66页 |
3.8.4 定理3-5的证明 | 第66-68页 |
第四章 面向主网络的协作NOMA安全传输 | 第68-88页 |
4.1 引言 | 第68-69页 |
4.2 网络建模 | 第69-70页 |
4.3 协作NOMA传输方案 | 第70-74页 |
4.3.1 直传时隙传输方案与主用户信号模型 | 第70-72页 |
4.3.2 协作时隙传输方案与主用户信号模型 | 第72-73页 |
4.3.3 窃听者的信号模型 | 第73-74页 |
4.3.4 认知用户网络的移动关联策略 | 第74页 |
4.4 性能分析 | 第74-79页 |
4.4.1 相关距离分布 | 第74-76页 |
4.4.2 主用户网络的可靠性分析 | 第76-78页 |
4.4.3 主用户网络的安全性分析 | 第78-79页 |
4.4.4 协作NOMA辅助的主网络中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联合性质 | 第79页 |
4.5 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79-8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3页 |
4.7 附录 | 第83-88页 |
4.7.1 引理4-1的证明 | 第83-84页 |
4.7.2 定理4-1的证明 | 第84-85页 |
4.7.3 定理4-2的证明 | 第85页 |
4.7.4 定理4-3的证明 | 第85-86页 |
4.7.5 定理4-4的证明 | 第86-87页 |
4.7.6 定理4-5的证明 | 第87-88页 |
第五章 悬停式多天线异构网络的安全能效分析 | 第88-102页 |
5.1 引言 | 第88-89页 |
5.2 系统模型 | 第89-93页 |
5.2.1 空对地信道模型 | 第90页 |
5.2.2 信号模型 | 第90-91页 |
5.2.3 安全接入机制 | 第91-93页 |
5.3 安全能效分析框架 | 第93-95页 |
5.3.1 连接中断概率分析 | 第93-94页 |
5.3.2 安全中断概率分析 | 第94-95页 |
5.3.3 安全能量效率分析 | 第95页 |
5.4 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95-9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8页 |
5.6 附录 | 第98-102页 |
5.6.1 定理5-1的证明 | 第98-100页 |
5.6.2 定理5-2的证明 | 第100-102页 |
第六章 多层室内异构无线网络的多AP协作安全传输 | 第102-112页 |
6.1 引言 | 第102-103页 |
6.2 系统模型 | 第103-105页 |
6.2.1 室内无线信道模型 | 第103-104页 |
6.2.2 多AP协作安全传输方案 | 第104-105页 |
6.3 多AP协作传输方案下的安全覆盖概率 | 第105-107页 |
6.4 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107-111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11-112页 |
第七章 结束语 | 第112-116页 |
7.1 工作总结 | 第112-113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113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-1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8-128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28-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