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7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一、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第三节 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| 第14-17页 |
一、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二、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第四节 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7-26页 |
一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8-25页 |
三、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5-26页 |
第五节 创新与特色之处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7-32页 |
第一节 相关概念 | 第27-29页 |
一、土地与土地资源 | 第27-28页 |
二、土地利用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土地利用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9-32页 |
一、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| 第29-30页 |
二、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| 第30页 |
三、生态经济学理论 | 第30-31页 |
四、循环经济理论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| 第32-38页 |
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32-36页 |
一、自然条件 | 第32-35页 |
二、社会经济条件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处理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| 第38-64页 |
第一节 大理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分析 | 第38-45页 |
一、大理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| 第38-43页 |
二、大理市土地利用结构特点 | 第43-45页 |
第二节 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分析 | 第45-54页 |
一、大理市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| 第45-48页 |
二、大理市土地利用类型内部演变特征分析 | 第48-54页 |
第三节 建设用地扩展与耕地占用状况分析 | 第54-58页 |
一、大理市各地类坡度变化分析 | 第54-57页 |
二、城镇、工矿用地“上山”与耕地占用状况分析 | 第57-58页 |
第四节 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| 第58-64页 |
一、政策因素 | 第58-59页 |
二、经济因素 | 第59-61页 |
三、人口因素 | 第61-62页 |
四、交通运输因素 | 第62-64页 |
第五章 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效应分析 | 第64-70页 |
第一节 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正面效应分析 | 第64-67页 |
一、“城镇上山”战略的实施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理市新增城镇工矿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 | 第64-65页 |
二、农业灌溉设施的改善,促使旱地转为水浇地,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| 第65-66页 |
三、“城镇上山”战略的实施,促使“保护洱海,保护海西,开发海东,开发凤仪”基本得到落实 | 第66-67页 |
第二节 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负面效应分析 | 第67-70页 |
一、各类建设用地占用6°以下耕地较多 | 第67-68页 |
二、“城镇上山”破坏原有生态平衡,占用大量林地和自然保留地 | 第68页 |
三、“城镇上山”开发利用25°以上陡坡地 | 第68-70页 |
第六章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| 第70-78页 |
第一节 大理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70-74页 |
一、耕地资源持续减少,坝区耕地保护压力大 | 第70-71页 |
二、建设用地规模快速扩张,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 | 第71-72页 |
三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| 第72-73页 |
四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| 第73-74页 |
第二节 大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| 第74-78页 |
一、合理划定大理市的“三线”,大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| 第74-75页 |
二、严控坝区优质耕地流失,提升耕地质量 | 第75-76页 |
三、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,优化城乡用地结构,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| 第76页 |
四、加强以点苍山和洱海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生态环境保护,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| 第76-78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| 第78-81页 |
第一节 主要结论 | 第78-80页 |
第二节 研究展望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| 第86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