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框架—再生混凝土墙板结构体系地震响应分析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8-12页 |
1.2.1 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1.2.2 框架内填墙板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 抗震设防要求和思想 | 第12-13页 |
1.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3-14页 |
2 钢框架-再生混凝土墙板结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 | 第14-32页 |
2.1 试验概况 | 第14-15页 |
2.2 试验结果 | 第15-16页 |
2.3 内力分析 | 第16-25页 |
2.3.1 柱内力 | 第17-21页 |
2.3.2 梁内力 | 第21-23页 |
2.3.3 节点内力 | 第23-25页 |
2.4 承载性能分析 | 第25-31页 |
2.4.1 塑性机构模型 | 第25-28页 |
2.4.2 承载力计算 | 第28-3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3 钢框架-再生混凝土墙板结构滞回性能数值分析 | 第32-48页 |
3.1 有限元模型设计 | 第32-37页 |
3.1.1 材料属性 | 第33-35页 |
3.1.2 破坏准则 | 第35-36页 |
3.1.3 节点设计 | 第36页 |
3.1.4 求解设定 | 第36-37页 |
3.2 有限元结果验证 | 第37-42页 |
3.2.1 应力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2.2 破坏模式 | 第38-39页 |
3.2.3 滞回曲线 | 第39页 |
3.2.4 骨架曲线 | 第39-40页 |
3.2.5 承载力及延性 | 第40-41页 |
3.2.6 刚度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3 变参数分析 | 第42-46页 |
3.3.1 再生混凝土强度(RC系列) | 第42-43页 |
3.3.2 轴压比(TC系列) | 第43-44页 |
3.3.3 栓钉数量(TS系列) | 第44-45页 |
3.3.4 墙板厚度(GC系列) | 第45-4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4 钢框架-再生混凝土墙板结构体系地震响应分析 | 第48-64页 |
4.1 有限元模型 | 第48-49页 |
4.2 单元及本构 | 第49-50页 |
4.3 模态分析 | 第50-53页 |
4.3.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| 第50-51页 |
4.3.2 结构自振特性 | 第51-53页 |
4.4 地震波选取 | 第53-54页 |
4.5 反应谱法 | 第54-57页 |
4.6 时程分析 | 第57-62页 |
4.6.1 楼层侧移 | 第57-58页 |
4.6.2 层间位移角 | 第58-59页 |
4.6.3 位移时程分析 | 第59-61页 |
4.6.4 基底剪力分析 | 第61-62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5 钢框架-再生混凝土墙板结构体系抗震能力评估 | 第64-76页 |
5.1 能力谱曲线 | 第64-65页 |
5.2 需求谱曲线 | 第65-68页 |
5.2.1 等效阻尼eξ弹性需求谱 | 第66-67页 |
5.2.2 延性比m弹塑性需求谱 | 第67-68页 |
5.3 结构性能点确定 | 第68页 |
5.4 基于能力谱法的抗震评估 | 第68-75页 |
5.4.1 结构抗震评估指标 | 第68-70页 |
5.4.2 荷载模式 | 第70-71页 |
5.4.3 抗震评估 | 第71-7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6 结论及展望 | 第76-78页 |
6.1 结论 | 第76-77页 |
6.2 展望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4页 |
附录 | 第84页 |
附录1:攻读硕士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 | 第84页 |
附录2: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奖项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