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1-5页 |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5页 |
·引言 | 第10-11页 |
·造船用厚板的焊接性需求 | 第11-12页 |
·造船用厚板焊接热影响区韧性劣化机理 | 第12-14页 |
·焊接热影响区 | 第12-13页 |
·HAZ劣化机理及危害 | 第13-14页 |
·改善钢材热影响区韧性的方法 | 第14-20页 |
·采用TMCP工艺降低碳当量 | 第14-15页 |
·利用焊接材料中微细粒子改善钢材热影响区韧性 | 第15-16页 |
·利用钢中微细粒子改善钢材热影响区韧性 | 第16-20页 |
·利用细微夹杂物改善钢材热影响区韧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0-24页 |
·新日铁HTUFF技术 | 第20-21页 |
·JFE EWEL技术 | 第21-23页 |
·神户制钢公司的研究进展 | 第23页 |
·国内的研究进展 | 第23-24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Mg处理船板钢的制备及表征 | 第25-41页 |
·Mg处理船板钢的制备 | 第25-32页 |
·冶炼实验 | 第25-30页 |
·TMCP轧钢实验 | 第30-32页 |
·Mg处理船板钢表征 | 第32-39页 |
·铸锭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轧制后钢板取样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焊接热模拟实验 | 第34-36页 |
·热模拟后试样分析 | 第36页 |
·激光共焦扫描高温成像仪观察分析方法 | 第36-37页 |
·钢中微细粒子评价分析方法 | 第37-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热力学计算分析 | 第41-49页 |
·热力学数据的选取 | 第41-44页 |
·铁液内元素相互作用系数 | 第41-42页 |
·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| 第42-44页 |
·钢液成分 | 第44页 |
·元素活度的计算 | 第44-45页 |
·各元素的脱氧平衡 | 第45-46页 |
·出钢时脱氧平衡的计算 | 第46-47页 |
·钢液中[%Mg]与[%O]的平衡计算 | 第47-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Mg处理对钢板铸态和轧态性能的影响 | 第49-67页 |
·Mg处理对船板钢铸态性能影响 | 第49-53页 |
·铸态金相组织 | 第49-52页 |
·铸态奥氏体晶粒 | 第52-53页 |
·小结 | 第53页 |
·Mg处理对船板钢轧态性能影响 | 第53-57页 |
·轧制后钢板的金相组织 | 第54-56页 |
·轧制后钢板的力学性能 | 第56-57页 |
·小结 | 第57页 |
·Mg处理钢板连续冷却转变曲线(CCT曲线)的测定 | 第57-65页 |
·静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测定 | 第58-61页 |
·动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| 第61-65页 |
·小结 | 第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五章 Mg处理改善钢板HAZ冲击韧性的机理分析 | 第67-78页 |
·焊接热影响区的脆化机理 | 第67-68页 |
·焊接热影响区的晶粒长大机理 | 第68-69页 |
·改善HAZ冲击韧性的机制 | 第69-77页 |
·钉扎机制 | 第69-72页 |
·组织优化机制 | 第72-7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第六章 Mg处理后钢中夹杂物的变化 | 第78-98页 |
·微米级夹杂物(大于0.2μm)的分析 | 第79-85页 |
·夹杂物成分分析 | 第79-83页 |
·夹杂物粒径和分布密度分析 | 第83-85页 |
·小结 | 第85页 |
·纳米级夹杂物(小于0.2μm)的分析 | 第85-97页 |
·萃取复型透射电镜观察法 | 第85-90页 |
·电解提取夹杂物分析 | 第90-95页 |
·萃取复型与电解提取夹杂物观察法对比分析 | 第95-96页 |
·小结 | 第96-9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7-98页 |
第七章 Mg处理对船板钢焊接HAZ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| 第98-116页 |
·钢板焊接热模拟HAZ冲击性能分析 | 第98页 |
·钢板焊接热模拟HAZ冲击断口观察分析 | 第98-100页 |
·焊接热循环过程HAZ晶粒观察分析 | 第100-104页 |
·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钉扎机制观察试验 | 第100-103页 |
·焊接热模拟HAZ晶粒尺寸观察分析 | 第103-104页 |
·小结 | 第104页 |
·钢板焊接热模拟HAZ组织观察分析 | 第104-114页 |
·HAZ晶内组织EBSD分析 | 第105-108页 |
·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组织优化观察试验 | 第108-111页 |
·HAZ晶内组织观察分析 | 第111-113页 |
·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4-116页 |
第八章 结论及创新点 | 第116-120页 |
·主要技术结论 | 第116-118页 |
·本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18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35页 |
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| 第135-137页 |
致谢 | 第137-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