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转换结构的发展情况 | 第10-12页 |
1.2.1 转换结构的发展历程 | 第10-11页 |
1.2.2 转换结构的形式 | 第11-12页 |
1.3 斜柱式转换结构的研究成果 | 第12-16页 |
1.3.1 研究成果 | 第12-15页 |
1.3.2 斜柱式转换结构的实例 | 第15-16页 |
1.4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.1 目前研究的不足 | 第16页 |
1.4.2 本文内容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斜柱转换结构的特点及分析方法 | 第17-27页 |
2.1 斜柱转换结构的特点 | 第17页 |
2.2 斜柱式转换结构的形式 | 第17-18页 |
2.3 高层结构的动力分析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3.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| 第18页 |
2.3.2 时程分析法 | 第18-19页 |
2.4 斜柱转换层的计算方法 | 第19-25页 |
2.4.1 计算原则 | 第19页 |
2.4.2 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19-20页 |
2.4.3 斜柱的计算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4.4 节点单元刚度计算 | 第21-2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地震作用下梁式与斜柱式转换结构的对比分析 | 第27-49页 |
3.1 分析软件的选择 | 第27页 |
3.2 计算模型 | 第27-30页 |
3.2.1 工程概况 | 第27-28页 |
3.2.2 设计参数 | 第28-29页 |
3.2.3 本文模型的建立 | 第29-30页 |
3.3 结构的综合分析 | 第30-36页 |
3.3.1 基本动力特性的对比 | 第30-33页 |
3.3.2 楼层位移、层间位移角的对比 | 第33-34页 |
3.3.3 楼层剪力的对比 | 第34页 |
3.3.4 侧向刚度的对比 | 第34-36页 |
3.4 转换梁的受力情况 | 第36-44页 |
3.4.1 转换梁分析对象的选取 | 第36页 |
3.4.2 转换梁的内力分析 | 第36-44页 |
3.5 转换层楼板应力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6 时程分析的补充计算 | 第45-47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4章 地震作用下斜柱式转换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9-69页 |
4.1 引言 | 第49页 |
4.2 转换层位置的改变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| 第49-57页 |
4.2.1 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4.2.2 对楼层侧移、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4.2.3 对楼层剪力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2.4 对楼层侧向刚度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4.2.5 对转换层楼板应力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4.2.6 时程分析的补充计算 | 第56-57页 |
4.3 斜柱角度的改变(布置位置的改变)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| 第57-65页 |
4.3.1 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4.3.2 对楼层侧移、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4.3.3 对楼层剪力的影响 | 第60页 |
4.3.4 对楼层侧向刚度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4.3.5 对转换层楼板应力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4.3.6 时程分析的补充计算 | 第64-6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9页 |
第5章 梁式与斜柱式转换结构的push-over对比 | 第69-85页 |
5.1 引言 | 第69-70页 |
5.1.1 push-over方法 | 第69-70页 |
5.1.2 步骤 | 第70页 |
5.2 侧向荷载模式 | 第70-72页 |
5.3 塑性铰 | 第72-73页 |
5.3.1 塑性铰的类型与出铰位置 | 第72页 |
5.3.2 塑性铰的力-位移曲线 | 第72-73页 |
5.4 实例分析 | 第73-83页 |
5.4.1 模型的建立 | 第73-74页 |
5.4.2 荷载模式及推覆位移的控制 | 第74页 |
5.4.3 结果分析 | 第74-8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3-85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5-89页 |
6.1 本文主要结论 | 第85-87页 |
6.2 展望 | 第87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5页 |
附录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