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4 研究的主要内容、方法、技术路线 | 第15-19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4.3 技术路线图 | 第16-19页 |
2 相关理论及概念介绍 | 第19-27页 |
2.1 基础理论介绍 | 第19-21页 |
2.1.1 社会保障经济理论 | 第19页 |
2.1.2 住房过滤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1.3 效率理论 | 第20页 |
2.1.4 供需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1.5 系统动力学理论 | 第21页 |
2.2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1-25页 |
2.2.1 保障性住房 | 第21-22页 |
2.2.2 商品住房 | 第22页 |
2.2.3 住宅有效需求 | 第22页 |
2.2.4 影响住宅供给因素 | 第22-23页 |
2.2.5 影响住宅需求因素 | 第23-24页 |
2.2.6 住宅价格影响因素 | 第24-2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5-27页 |
3 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基本情况简介及协调发展判断标准 | 第27-41页 |
3.1 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的区别 | 第27-28页 |
3.2 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的发展历史背景及现状 | 第28-33页 |
3.2.1 商品住房历史发展情况及成果 | 第28-30页 |
3.2.2 保障性住房发展历史沿革及成果 | 第30-33页 |
3.3 政府对待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发展的最新政策 | 第33-35页 |
3.3.1 关于商品住房的最新政策 | 第33-34页 |
3.3.2 关于保障性住房的最新政策 | 第34-35页 |
3.4 协调发展的判断标准 | 第35-39页 |
3.4.1 总量标准 | 第36页 |
3.4.2 结构标准 | 第36-37页 |
3.4.3 价格标准 | 第37页 |
3.4.4 参与者标准 | 第37-3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4 住宅市场的系统动力学理论模型 | 第41-53页 |
4.1 系统动力学适宜性分析 | 第41页 |
4.2 住宅市场的系统动力学理论模型 | 第41-49页 |
4.2.1 住宅市场系统模型建立的相关说明 | 第42-43页 |
4.2.2 模型中涉及的主要指标的解释和界定 | 第43页 |
4.2.3 住宅市场系统中的主要变量 | 第43-44页 |
4.2.4 住宅市场系统因果关系反馈图 | 第44-45页 |
4.2.5 住宅市场系统流程图 | 第45-46页 |
4.2.6 住宅市场系统主要反馈回路分析 | 第46-49页 |
4.3 模型的基本方程及说明 | 第49-50页 |
4.3.1 模型基本方程 | 第50页 |
4.3.2 模型参数的确定 | 第50页 |
4.4 模型函数的确定及模型的检验 | 第50-52页 |
4.4.1 模型函数的确定 | 第50-51页 |
4.4.2 模型的检验 | 第51-5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5 住宅市场系统仿真 | 第53-81页 |
5.1 西安市住宅市场现状 | 第53-55页 |
5.2 模型实证研究 | 第55-68页 |
5.2.1 相关问题说明 | 第55-56页 |
5.2.2 模型中变量确定及数值设定 | 第56-67页 |
5.2.3 建立系统流程图方程式 | 第67-68页 |
5.3 模型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68-71页 |
5.3.1 各指标仿真结果输出 | 第68页 |
5.3.2 有效性检验 | 第68-69页 |
5.3.3 结果分析 | 第69-71页 |
5.4 仿真实验 | 第71-77页 |
5.4.1 首付比例调控实验 | 第71-72页 |
5.4.2 融资渠道调控实验 | 第72-73页 |
5.4.3 政府支持程度调控实验 | 第73-74页 |
5.4.4 保障性住房供给量调控实验 | 第74-77页 |
5.5 建议 | 第77-7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8-81页 |
6 结论及成果 | 第81-83页 |
6.1 主要结论及成果 | 第81页 |
6.2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| 第81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