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铁路运输论文--特种铁路论文--城市铁路、市郊铁路论文

武汉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城市多中心性关系探析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问题提出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意义第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述评第17-19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20-21页
    1.4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区域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数据来源第23-24页
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第24-34页
    2.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城市轨道交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城市多中心性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空间集中与分散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新城市主义与TOD理论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可达性理论第27页
    2.2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多中心相互作用机制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本质上:需求与供给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结构上:适应与引导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功能上:支撑与优化第28-29页
    2.3 相关技术方法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多模式网络数据集构建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多中心评价模型(MCA)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可达性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第32-34页
第三章 武汉市轨道交通发展格局演变及测度(2000-2017)第34-60页
    3.1 轨道交通发展情况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武汉整体轨道交通发展指标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武汉轨道交通空间分布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分区域武汉轨道交通发展第36-37页
    3.2 站点区位中心性第3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邻近中心性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中介中心性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直达中心性第46-50页
    3.3 街道可达性第50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平均旅行时间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人口潜能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日常可达性第56-60页
第四章 城市多中心格局演变(2000-2017)第60-76页
    4.1 人口分布格局及多中心性测度第60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人口分布格局演变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人口分布格局模拟第62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多中心性测度第68-70页
    4.2 夜间灯光中心识别与测度第70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数据介绍与预处理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平均灯光强度空间分布格局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平均灯光强度与人口密度关系第74-76页
第五章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城市多中心时空耦合特征及未来发展格局第76-100页
    5.1 站点区位中心性与人口分布的空间集聚特征第76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邻近中心性与人口密度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中介中心性与人口密度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直达中心性与人口密度第80-82页
    5.2 街道可达性与人口分布的统计回归第82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人口密度与平均旅行时间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人口密度与人口潜能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人口密度与日常可达性第87-89页
    5.3 武汉市2025年城市多中心预测及识别第89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轨道站点区位中心性2025年格局及变化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街道可达性2025年格局及变化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2025年武汉市人口分布预测与多中心性测度第94-99页
    5.4 武汉市轨道交通与多中心结构优化第99-100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-103页
    6.1 研究主要结论第100-102页
    6.2 不足及后续展望第102-103页
参考文献第103-107页
后记第107-108页

论文共10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现代主义视域下的德国建筑研究
下一篇:武汉市城市边缘区识别及动态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