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凸优化方法的认知无线电网络物理层安全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| 1.2 无线网络概述 | 第10-14页 |
| 1.2.1 无线网络及其特点 | 第10-11页 |
| 1.2.2 无线网络的分类 | 第11-14页 |
| 1.3 无线网络安全威胁 | 第14-15页 |
| 1.4 无线网络物理层安全及研究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1.5 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章 物理层安全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| 第17-29页 |
| 2.1 引言 | 第17页 |
| 2.2 物理层安全的信息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| 2.2.1 完美安全性 | 第17-18页 |
| 2.2.2 有噪信道的安全性 | 第18-19页 |
| 2.2.3 安全信道的信道编码 | 第19-20页 |
| 2.3 凸优化理论基础 | 第20-24页 |
| 2.3.1 基本概念与定义 | 第20-21页 |
| 2.3.2 凸优化问题 | 第21-22页 |
| 2.3.3 拉格朗日对偶 | 第22-23页 |
| 2.3.4 KKT最优性条件 | 第23-24页 |
| 2.4 物理层安全的研究现状 | 第24-28页 |
| 2.4.1 单天线窃听信道 | 第24-25页 |
| 2.4.2 多天线窃听信道 | 第25-26页 |
| 2.4.3 中继窃听信道 | 第26-27页 |
| 2.4.4 多用户窃听信道 | 第27-28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章 基于人工噪声的认知无线电网络物理层安全 | 第29-42页 |
| 3.1 引言 | 第29页 |
| 3.2 认知无线电网络 | 第29-33页 |
| 3.2.1 认知无线电的概念 | 第29-31页 |
| 3.2.2 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| 第31-33页 |
| 3.2.3 认知无线电网络的物理层安全 | 第33页 |
| 3.3 系统模型及问题描述 | 第33-35页 |
| 3.4 发射端优化设计 | 第35-38页 |
| 3.4.1 理想信道状态信息的情况 | 第35-36页 |
| 3.4.2 非理想信道状态信息的情况 | 第36-38页 |
| 3.5 仿真及性能分析 | 第38-41页 |
| 3.5.1 理想信道状态信息的情况 | 第38-40页 |
| 3.5.2 非理想信道状态信息的情况 | 第40-41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| 第四章 基于干扰协作的认知无线电网络物理层安全 | 第42-51页 |
| 4.1 系统模型及问题描述 | 第42-43页 |
| 4.2 发射端优化设计 | 第43-47页 |
| 4.2.1 COP算法 | 第43-46页 |
| 4.2.2 POP算法 | 第46-47页 |
| 4.3 仿真及性能分析 | 第47-50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第五章 有能量收集功能的认知无线电网络物理层安全 | 第51-64页 |
| 5.1 系统模型及问题描述 | 第51-53页 |
| 5.1.1 系统模型 | 第51-52页 |
| 5.1.2 混合接收器 | 第52页 |
| 5.1.3 信道信息 | 第52页 |
| 5.1.4 人工噪声和能量信号 | 第52-53页 |
| 5.2 资源分配算法设计 | 第53-56页 |
| 5.2.1 系统容量和安全容量 | 第53-55页 |
| 5.2.2 优化问题的表示 | 第55-56页 |
| 5.3 求解优化问题 | 第56-58页 |
| 5.4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| 第58-63页 |
| 5.5 总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| 研究结论 | 第64页 |
| 后续工作展望 | 第64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|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| 第69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