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城市生态廊道植物景观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引言 | 第12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2 城市生态廊道研究进展 | 第12-23页 |
1.2.1 城市生态廊道起源与定义 | 第13-14页 |
1.2.2 城市生态廊道的分类 | 第14-15页 |
1.2.3 城市生态廊道的结构 | 第15-19页 |
1.2.4 城市生态廊道的功能 | 第19-21页 |
1.2.5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 | 第21-23页 |
1.3 小结 | 第23-26页 |
2 研究目的、意义及内容 | 第26-34页 |
2.1 研究场地概况 | 第26页 |
2.2 研究目的 | 第26-27页 |
2.3 研究意义 | 第27页 |
2.4 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2.4.1 北京城市生态廊道植物物种构成 | 第27页 |
2.4.2 北京城市生态廊道植物物种分布格局 | 第27页 |
2.4.3 影响植物物种构成的因子研究 | 第27-28页 |
2.4.4 北京城市生态廊道植物景观特征 | 第28页 |
2.4.5 北京城市生态廊道植物物种规划 | 第28页 |
2.5 研究方法 | 第28-32页 |
2.5.1 植物调查方法 | 第28-30页 |
2.5.2 数据处理 | 第30-32页 |
2.6 技术路线 | 第32-34页 |
3 北京城市生态廊道植物物种组成 | 第34-44页 |
3.1 总体植物种类组成 | 第34-35页 |
3.2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| 第35-36页 |
3.3 不同类型城市生态廊道物种组成 | 第36-41页 |
3.3.1 道路廊道物种组成 | 第36-39页 |
3.3.2 河流廊道物种组成 | 第39-41页 |
3.4 讨论 | 第41-44页 |
4 北京城市生态廊道植物物种分布格局 | 第44-52页 |
4.1 道路廊道植物物种分布格局 | 第44-47页 |
4.1.1 乔木物种分布格局 | 第44-45页 |
4.1.2 灌木物种分布格局 | 第45-46页 |
4.1.3 草本物种分布格局 | 第46-47页 |
4.2 河流廊道植物物种分布格局 | 第47-50页 |
4.2.1 乔木物种分布格局 | 第47-48页 |
4.2.2 灌木物种分布格局 | 第48-49页 |
4.2.3 草本物种分布格局 | 第49-50页 |
4.3 讨论 | 第50-52页 |
5 影响植物物种构成的因子研究 | 第52-76页 |
5.1 廊道宽度与植物物种构成 | 第52-61页 |
5.1.1 廊道宽度与道路廊道植物物种构成 | 第52-57页 |
5.1.2 廊道宽度与河流廊道植物物种构成 | 第57-61页 |
5.2 人为活动与植物物种构成 | 第61-69页 |
5.2.1 人为活动与道路廊道植物物种构成 | 第61-65页 |
5.2.2 人为活动与河流廊道植物物种构成 | 第65-69页 |
5.3 光照强度与草本植物构成 | 第69-74页 |
5.3.1 光照强度与道路廊道草本植物构成 | 第69-72页 |
5.3.2 光照强度与河流廊道草本植物构成 | 第72-74页 |
5.4 讨论 | 第74-76页 |
6 北京城市生态廊道植物景观特征 | 第76-94页 |
6.1 道路廊道植物景观特征 | 第76-84页 |
6.1.1 物种季相构成 | 第76-77页 |
6.1.2 群落构成模式 | 第77-84页 |
6.2 河流廊道植物景观特征 | 第84-90页 |
6.2.1 物种季相构成 | 第84-85页 |
6.2.2 群落构成模式 | 第85-90页 |
6.3 讨论 | 第90-94页 |
7 北京城市生态廊道植物种类规划 | 第94-106页 |
7.1 规划原则 | 第94-95页 |
7.1.1 科学性原则 | 第94页 |
7.1.2 地域性原则 | 第94页 |
7.1.3 以人为本的原则 | 第94-95页 |
7.1.4 美学原则 | 第95页 |
7.2 植物种类推荐 | 第95-100页 |
7.2.1 城市道路廊道植物推荐 | 第95-98页 |
7.2.2 城市河流廊道植物推荐 | 第98-100页 |
7.3 群落模式构建举例 | 第100-104页 |
7.3.1 城市道路廊道植物群落构建举例 | 第100-102页 |
7.3.2 城市河流廊道植物群落构建举例 | 第102-104页 |
7.4 小结 | 第104-106页 |
8 结论 | 第106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6页 |
图目录 | 第116-118页 |
表目录 | 第118-120页 |
附表 | 第120-142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42-144页 |
导师简介 | 第144-146页 |
获得成果目录 | 第146-148页 |
致谢 | 第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