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.导论 | 第8-14页 |
·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8-9页 |
·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的现有研究文献综述 | 第9-12页 |
·招标投标制度原理研究 | 第9-10页 |
·目前关于工程项目招标市场主要政府失灵问题的研究 | 第10-12页 |
·论文的研究范围、基本假设和观点、概念 | 第12-13页 |
·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 | 第14页 |
2.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| 第14-19页 |
·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制度原理 | 第14-16页 |
·若干理论基础概述 | 第16-19页 |
3.我国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市场现状及问题--以温州建设工程市场为个案 | 第19-36页 |
·我国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招标投标机制发展历程及现状 | 第19-20页 |
·温州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市场和监督机制概况 | 第20-21页 |
·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市场中的主要问题 | 第21-36页 |
·串标围标 | 第21-27页 |
·挂靠和转包 | 第27-30页 |
·市场的分化和串围标、挂靠、转包之间的联系 | 第30-33页 |
·难以择优及串围标、挂靠、转包的其他外部性分析 | 第33-36页 |
4 串标围标、挂靠、转包行为猖獗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| 第36-52页 |
·制度不合理 | 第36-48页 |
·建筑业准入管理体制不合理 | 第36-46页 |
·跨地区建筑业企业数量庞大,而监管缺位 | 第46-47页 |
·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不完善,使得工程估价困难,交易成本增加 | 第47-48页 |
·工程招标投标的其他配套制度未完善,提高了交易成本 | 第48页 |
·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未建立,专职监督机构能力有限 | 第48页 |
·利益不一致 | 第48-50页 |
·国家部委、地方政府、招标人之间的利益不一致 | 第48-49页 |
·招标人、投标人、施工人之间的利益不一致 | 第49-50页 |
·市场信息不对称,不完全 | 第50-52页 |
·招标人、监督机构、投标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| 第50-51页 |
·过于依赖政府,使得机制缺乏弹性,缺乏市场和社会信用制约 | 第51-52页 |
5 改进监管体制的建议 | 第52-60页 |
·改进监管体制的原则和策略 | 第52页 |
·改变现有市场信息不透明,信息不对称态势 | 第52-55页 |
·建立建筑业企业和从业个人的社会信用系统和工程信息系统 | 第52页 |
·建立工程履约后评价制度 | 第52-53页 |
·借助社会和市场对投标人行为进行制约 | 第53页 |
·加强对外地企业驻温机构的监管 | 第53-54页 |
·建立公共工程预选承包商目录 | 第54页 |
·推广资格后审 | 第54-55页 |
·改变利益不一致的状态,建立激励相容机制 | 第55-57页 |
·处罚措施灵活,避免损害善意第三人利益 | 第55页 |
·整合各招标投标监管机构职能,建立强力监管机构 | 第55-56页 |
·建立不同政府机构间协调联动监管机制,并给予合理激励 | 第56页 |
·加强标后管理,落实招标投标成果,加强标后信息反馈 | 第56页 |
·坚持最低价中标等合理评标方法,引导投标人有序竞争 | 第56-57页 |
·加强招标投标环节的信息公开,继续完善投诉申诉机制 | 第57页 |
·改进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等其他配套制度,降低交易成本 | 第57页 |
·改革现有建筑业准入管理制度 | 第57-60页 |
·改革当前的企业资质等级管理制度 | 第57-58页 |
·改革建筑业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制度,注重实践资历 | 第58-59页 |
·建立建造师独立执业制度 | 第59页 |
·建立合理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部结构标准 | 第59-60页 |
结束语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后记 | 第63-64页 |